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
l 內容簡介
「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大道」台灣的超現實主義詩風的起點
1933年日本統治下的台南,以楊熾昌為中心,糾合李張瑞、林修二、張良典、戶田房子、岸麗子、島元鐵平共同組成的風車詩社,
在台灣文學史上是一個極特殊的存在。美學方面,他們首次在台灣引進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詩風,
由於與同時代洋溢著抵抗精神的寫實主義文學主流大相逕庭,學者屢屢稱之為「失誤現象的見證」、「奇異花朵」、
「異常為」、「孤岩的存在」,宛若台灣新文學的奇行種。
台灣經歷了1940年代戰爭時期的高壓、1945年終戰之後國民政府的屠殺與白色恐怖政治,再加上語言的斷絕、
同人死亡及絕筆,這一股超現實主義的風終究沒能吹到戰後,直接影響下一個時代的現代主義運動,而是一度失落,埋藏在歷史的岩層裡,
宛若一塊美麗的琥珀。至1970年代末,他們再度被發現時,依舊閃耀著永遠年輕1930年代的新精神。
《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試圖架一座橋,通往風車詩社、通往日治時期台灣、通往前衛藝術。
2015年,黃亞歷導演完成文學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首度將風車詩社的故事搬上大銀幕。電影完成後,
他找來年輕世代的台灣文學研究者陳允元,共同策畫《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
試圖架一座橋,通往風車詩社、通往日治時期台灣、通往前衛藝術。它並不是風車詩社或台灣文學的入門手冊,
不是艱澀的學術書、亦非紀錄電影的資料集。基本上,它是一本風車詩社的詩選,書裡的所有邀稿,都是詩的延伸與回響。
《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分為兩冊。第一冊《暝想的火災》聚焦在風車詩社文學,包括作品、導讀兩個部分。
「在現實的傾斜上摩擦極光:風車詩社作品選」重新選刊風車同人作品,收錄了部分首次中譯出版的新史料。
「閱讀的複數路徑」收錄「文學史透鏡:台灣.中國.日本」及「望遠與顯微」兩輯共十篇學者作家邀稿,皆為新稿,
可說是2016年的現在對於風車詩作的最新回響。
第二冊《發自世界的電波》則重返風車詩社的時代。「連續拍擊高強度信號」與「時代形/聲」兩輯,
透過歐洲‧日本前衛宣言與詩作的選刊,以及前衛美學在文學、電影、美術、攝影、聲音、音樂的交響共鳴,
呈現一個殖民地台灣的現代主義者在全球性前衛美學思潮傳播的網絡中的視域所及。
而六篇關於黃亞歷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的回響,在這部拒絕說明與旁白敘事的電影的影像聲響之中,細細地尋找未說的話語、詩意的端倪。
這一套書從1933年集結的風車詩社的作品出發,終於對黃亞歷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的回聲,
不能不被視為一個不斷傳播、轉譯、影響、再創造的過程。
而今年適逢年輕藝術家查拉(Tristan Tzara,1896-1963)
在蘇黎世的「伏爾泰酒店」朗讀開啟達達運動的〈安替比林氏的宣言〉(Monsieur Antipyrine’s Manifesto)正滿100年,此書的出版,亦是對於前衛的回聲。
l 陳芳明說:
風車詩社的文化暗示
──為風車詩社及《日曜日式散步者》紀錄片而寫
殖民地現代主義運動所展現的藝術,一直是相當迷人的議題。一九三三年成立的風車詩社,發行詩刊僅僅四期,
卻引發了文學史上無盡的討論。為什麼乍起乍滅的詩社,能夠釋放出致命的吸引力,確實是饒富興味的問題。
風車廢刊後的一九三五年,毫無疑問,是殖民地史上極為關鍵的一年。那年,台灣總督府在台北舉辦了「始政四十週年台灣博覽會」,
顯然透過這樣的豪華展覽向整個東亞宣告,台灣正式進入成熟的現代社會。對於曾經是瘴癘之地的台灣而言,
在短短四十年,就從傳統社會徹底改造成為現代資本主義的殖民地,等於是把人類的歷史進程,濃縮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現代化。
風車詩社的誕生,似乎也為這樣的社會改造做了最佳旁證。
l 詳細資料
ISBN:9789869358804
規格:平裝 / 436頁 / 16 x 2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搶先評價 “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