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燈可以保護行人夜間通行的安全,也能增加城市美觀、促進商業活動。自臺北點亮街燈後,臺灣幾個大城市也陸續設立街燈,甚至有商家自費請設街燈~
這些街燈的設置,也代表了穩定的電力來源。回顧臺灣街燈的歷史,可能許多人會想起課本所說,劉銘傳在清國時期在臺北北門一帶點亮第一批路燈,當時的電力來源是「小型燃煤發電機」,之後因經費問題而終止。
到了日本時代,先於基隆及臺北等地以發電機小規模供電照明,電燈會社也隨之成立。經過篳路藍縷各種波折,在1905年終於在龜山完成了臺灣史上第一座水力發電所並以輸電線連接古亭庄配電所供應臺北、大稻埕、艋舺地區用電。
所以1905年臺北電燈點亮的意義在於,電力來源終於來自於正規的發電廠了!
之後用電需求爆增,隨著1910年代總督府開放電業民營,10年內各地的電氣、電燈會社紛紛成立。但此類小規模的民營電力會社,已無法滿足人民的用電需求,故又在1919年籌辦「臺灣電力株式會社」進行大規模的電力建設。自此到二戰結束,又建立了許多規模龐大的電廠、發電機組,如日月潭、北部火力發電廠、圓山、萬大、新龜山、銅門……等等。綜觀日本治臺的50年內,設立了多達62組各型大大小小發電機組,其中有近半數到現在都還在運轉中。
戰後在美援的挹注下,修建了五個大型火力發電廠,八個水力發電廠及相關輸配電設施,在15年內讓發電量增加了5倍。之後才是我們一般較為熟知的十大建設核能電廠及各電廠設置的歷史。
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街燈,其實也隱藏了波折的臺灣電力發展和不同的美學風格,9月11日,一起認識身邊的小歷史吧!
圖: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本社 毀於1945年盟軍對臺北大空襲
延伸閱讀:
了解臺灣電力發展必讀經典!
《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 林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