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谷川謹介(臺灣縱貫鐵道建設靈魂人物、臺灣鐵道先驅,1855年9月20日-1921年8月27日)
臺灣於清國時期劉銘傳擔任巡撫任內初次建設鐵道(基隆到新竹)。日本時代發現原鐵道設計不良不堪使用,故決定全盤重擬路線,由臨時臺灣鐵道敷設部技師長長谷川謹介主持執行,並於1908年全線通車。原本南北動輒費時好幾週的旅程,縮短到一日之內就能到達,臺灣整體發展由交通開始,在經濟、產業、生活與文化上徹底改變了這個島嶼。
在臺灣的九年期間,長谷川謹介組成專業的技術官僚團隊,在重新調查之後修正日治初期原本較為軍事考量的鐵路計畫,除了坡度、地質、避開河流等施工考量,也修改路線,讓鐵道經過重要市街、貨物集散地,將經濟商業需求納入,為臺灣西部發展帶來深遠影響至今。在長谷川謹介鐵血意志和果斷決策的風格下,縱貫鐵道以超前進度提前一年完工並節省大量經費,但鐵道仍有諸多缺失待改善。原來為了鐵道能儘快完工,長谷川謹介奉行「速成延長主義」以較低成本與工時蓋出延伸最長的鐵道,雖然飛快完成南北貫通,但也因此付出代價,如在中部地區擇定的路線為坡度較陡的山線以迴避走平緩路線因地質或需興建大跨距橋樑帶來的工時與成本增加,但因山線坡度過斜車輛需要加掛車頭造成額外調度需求及運輸效率大減,中部鐵道的問題一直到1922年10月海岸線鐵道通車才有所改善。
除了縱貫鐵路的規劃,長谷川謹介也進行港口、車站與支線的建設工作,更在人事、政策、制度等方面為臺灣鐵路日後經營、發展奠定基礎,為建設臺灣縱貫鐵道的靈魂人物、臺灣鐵道先驅,亦因縱貫鐵道對臺灣帶來的巨大實質影響而被許多人視為「臺灣鐵道之父」。
為了紀念長谷川謹介建設縱貫鐵道在臺貢獻,日本時代特別在臺北車站前設立銅像,並於1911年4月20日縱貫鐵道貫通三週年紀念日(1908年4月20日貫通)進行揭幕儀式。之後站前廣場因空間重新整理規劃,銅像於1934年初移至臺灣鐵道旅館(今臺北車站前新光三越百貨一帶)旁,二戰期間可能因古鐵銅回收政策而回收熔毀消失。
圖說:長谷川謹介雕像曾立於臺北車站前(左上),之後因空間重整移至臺北鐵道飯店旁(左下)
圖右:鐵道飯店旁的長谷川謹介雕像特寫
參考資料:
〈長谷川謹介與日治時期臺灣鐵路的發展〉
https://www.drnh.gov.tw/var/file/3/1003/img/32/02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