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日本總督府派出深堀大尉等十四人組成探險隊,前往臺灣中部霧社地區「調查番地」。探險隊預計從埔里社出發,沿途經霧社,預計於太魯閣社結束此趟「冒險之旅」。出發後不久,號稱「蕃通」的嚮導近藤勝三郎染上瘧疾,先行回到埔里社養病,這支沒了嚮導的探險隊,從此再也沒回來。
探險隊失去音訊之後,埔里社撫墾署派遣調查隊前往山區搜救,終於在霧社深山尋獲深堀大尉一行人的屍體,認為探險隊員應是為賽德克族人所殺。消息傳出後,各界哀悼、發起勸募活動,並於同年8月21日於淡水館為遭難者舉辦祭典。
以「深堀大尉事件」做為開端,日本政府開始一連串軟硬兼施的政策與作為,先是針對霧社地區進行長達五年的「生計大封鎖」作為報復,禁止食鹽、鐵器、槍彈等日用品輸入山區,限制外界不得與原住民族互動,並重新劃定山區隘勇線的範圍;同時派出日軍埔里守備隊攻打當地部落,1902年發生的「人止關之役」即為一例。
其後,日本官方採用「以蕃制蕃」的政策,利用布農族干卓萬社與賽德克族人之間的族群矛盾造成衝突,史稱「姊妹原事件」。佐久間佐馬太總督上任後,他提出的理蕃計畫於1906年展開,進一步透過圍堵、延長隘勇線、軍事行動、安排部落頭目至日本觀光旅遊等措施,意圖使各族群順服。這些攏絡、威嚇脅迫的手段,在原住民族中埋下了不安因子,自「深堀大尉事件」之後種種衝突醞釀,最終成為了霧社事件爆發導火線之一。
幾世紀以來,臺灣原住民被迫面對來自不同外來者的挑戰,承受對土地與文化的傷害。雖然在許多人努力下,這個島嶼逐漸改變,島上的政權也設置相關組織,喊出「原轉.Sbalay!」等口號,意欲推動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但在長期無所不在的單一史觀、單一族群觀點覆蓋下,臺灣距離尊重島上並存的多元文化的合理社會依然遙遠,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反省與努力。
圖左:日本時代人止關到埔里社之間的道路影像
圖右上:當時報社發起的募捐廣告
圖右下:深堀大尉追悼會於淡水館舉辦
延伸閱讀:
從母語名字找回對土地和多元文化的了解
https://www.gjtaiwan.com/new/?p=8981
一起來認識臺灣原住民族
https://www.gjtaiwan.com/c/95_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