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肯認臺灣自立,公同衛助,所有臺灣金礦、煤礦以及可墾田可建屋之地,一概租與開闢,均沾利益。……如各國仗義公斷,能以臺灣歸還中國,臺民亦願以臺灣所有利益報之。……此非臺民無理倔強,實因未戰而割全省,為中外千古未有之奇變。……倘中國豪傑及海外各國能哀憐之,慨然相助,此則全臺百萬生靈所痛哭待命者也。特此布告中外知之。」-〈臺民布告〉節錄
1895年5月15日,唐景崧在臺人仕紳簇擁下發表〈臺民布告〉,開啟「臺灣民主國」序曲。
1895年4月,大清帝國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臺澎讓與日本。
消息傳來臺灣引起各界震驚並群起反對,於是許多人開始嘗試讓列強介入等手段,進行補救措施。
5月15日,時為臺灣巡撫的唐景崧與臺人仕紳溝通後,發表〈臺民布告〉,表明「維持現狀」的盼望,也顯示當時的臺人已經知道要完成這件事單靠列國的憐憫是不夠的,因此也提供實際的利益如礦產、土地等等作為回報,更不惜一戰以抵抗。
〈臺民布告〉開啟「臺灣民主國」序曲,10天後獨立典禮登場,「臺灣民主國」正式成立。臺灣民主國的建立,是為了爭取外交介入以阻止臺灣割讓給日本,雖然並非真正想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卻是臺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當時臺灣人曾經共同經歷的一堂課。當臺人寄予厚望的清國人士一個接一個離開、始終沒有出現的外交奧援,這一堂課,告訴了我們什麼?
圖為黃虎旗元素創作
延伸閱讀:
收錄伊藤博文與李鴻章對談紀錄及乙未相關史料-
《乙未之役中文史料》(臺灣歷史博物館)
留下戰時日記和玻璃底片等珍貴紀錄,完整經歷臺灣民主國及日本武力接收歷程的《禮密臣臺灣資料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