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1953年西螺大橋的誕生,相信不少人聽過「造橋的美援資金跳過國民黨政權直接匯進西螺鎮長戶頭」的傳奇故事,背後原因盡在不言中。
但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這位爭取美援、排除種種困難積極向官方陳情續建的西螺鎮長,並未因此居功,我們在建橋碑文上找不到他的名字,更不知道他為了催生大橋積勞成疾,幾年後與世長辭的故事。
他叫李應鏜(1909~1959),戰後第三任西螺鎮長。
出身日治西螺的李應鏜,一生見證了西螺富庶的時代,帶著獨立思考的叛逆啟蒙臺灣意識、1930年代赴日本本土留學、對於生活品味有所要求,可說是當時「臺籍菁英」的典型。
近年來臺灣社會較能談論二二八事件中許多被消失的臺灣菁英,但躲過屠殺的人,後來又經歷什麼樣的命運衝擊?他們的資產、土地、人脈是如何被剝奪掉?又在白色恐怖之下承受了什麼樣的風險?
李應鏜的么女李雅容女士,集合珍貴史料與家族記憶,將對父親的思念一點一滴如實記錄下來寫成《西螺大橋:我的父親李應鏜》,從家庭生活的點滴到時代巨輪的轉動,呈現的不只是一個家族的記憶,從生活品味、對公共事務的責任感、如何在命運轉折之下做選擇、貫徹自己的理念與價值,我們都看到了一位臺灣仕紳的典範。
圖:1933年李應鏜(後排中)與新婚妻子陳勸(前排中左)渡蜜月與在東京的親友合影留念數位上色。
西螺大橋:我的父親李應鏜
http://gjtaiwan.com/r/kb
黑白原圖(感謝李應鏜女兒李雅容女士提供):
照片中人物說明(感謝李應鏜女兒李雅容女士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