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關門:踏上布農丹社歸鄉路(二冊)
內容簡介
1994年,進入了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族的領域進行田野調查,當時遂將碩士論文定為〈日據時期布農族丹社群遷移史之研究(1930~1940年)〉,所研究的課題主要以日治時期丹社群的遷移史為主,此文是讓筆者鄭安睎一窺布農歷史之捷徑。2000年,出版了《臺灣最後祕境—清代關門古道》一書,往後鄭安睎便與布農族原鄉—信義鄉種下不解之緣。2003年曾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化資產類調查補助「尋找布農原鄉」計畫,但當時礙於調查研究的完整度不足狀況下,僅有報告書,並未出書。2019年,在國藝會補助下出版了《消逝的中之線—探尋布農巒郡舊社》。
2017年,布農族丹社群東部移住地馬遠村發生一件大事,在1950-1960年代臺灣大學醫學院在未完全知會丹社群族人後裔下,竟將埋葬於馬遠村上方的馬侯宛(マホワン)舊社的先人骸骨挖走,進行相關醫學、體質人類學等研究,事實上是違反學術研究倫理的,族人也組織自救會,臺大曾承諾要歸還丹社群族人先人遺骨,並進行相關補償措施,但至2021仍尚未獲得進一步的妥善處理,稱為「遺骨歸還」事件,鄭安睎從2018年參與丹社群「遺骨歸還」事件以及在2018年1月也帶領著丹社群後代,花費10天時間,從花蓮返回南投祖居地,獲得更多寶貴的資料,足以再次調查研究與出版。
丹社群由於從南投遷徙到花蓮迄今甚久,目前仍有記憶的耆老,年紀也大多85歲以上,遷移後的舊社已散佈於荒煙漫草之中,後來的林務局造林作業,甚至種植臺灣杉、柳杉等樹於家屋內,遺址被破壞的十分嚴重,必須藉由計劃性的實地調查,將山區的舊社(聚落)遺址加以定位與描述現況,作為日後其他相關研究的先導工作,布農族的狩獵文化與歷史傳承,寓於傳統領域的空間變化,在傳統消失迅速之際,急需再被喚起!
此外,昔日遷徙道路「清代關門古道」則尚未有正視的文化資產的身分,也由於《臺灣最後祕境—清代關門古道》一書絕版已久,需要再有新編版的書籍面世,更希望藉由此書的修訂改版,能讓丹社群的舊社與清代古道再現!
這本書是想要獻給所有布農族丹社群族人,很多還想回去舊部落的耆老,但是已走不動了。希望藉由這本書的隻字片語,帶他們回到過去曾經的記憶。很多新生代的族人已經不知道怎麼樣的回到那祖居地。希望這本書可以為他們開啟一道尋根的曙光,給在山林間走跳的旅人們,讓他們知道布農族族人是曾擁有過多麼輝煌與傲人的歷史,讓他們更了解我們自己的這片土地。
作者簡介
鄭安睎
1972年出生於臺灣屏東,政治大學民族學博士,大學時參加政大登山隊,先後完成百岳60多座,曾調查過多條清代與日治時期的古道,以及日治的隘勇線,並進行山區原住民舊部落踏查,足跡遍布全臺山區。
目前任職於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擔任專任助理教授,曾出版與合著過:
《消逝的中之線:探尋布農巒郡舊社》(2019)
《願舍和平:臺中和平地區原住民聚落》(2018)
《瀰濃山下的時光》(2016)
《臺灣原住民歷史地圖集》(2016)
《臺灣登山史:總論》(2013)
《臺灣登山史:裝備》(2013)
《臺灣舊版地形圖選錄》(2013)
《臺灣全志》(卷2土地志勝蹟篇)(2010)
《烏來的山與人》(2009)
《臺灣最後秘境:清代關門古道》(2000)等書
目錄
重返關門—踏上布農丹社歸鄉路(上)
推薦序一 布農民族史的建構者―鄭安睎老師
前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秘書―阿浪.滿拉旺(Alang Manglavan)
推薦序二 復活,關門古道―布農族丹社群回家的路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劉柳書琴(Qabus
Lamilingan)
自序 回顧關門古道調查與展望
目次
前言
一、地形簡述
二、植物概況
第一部 丹社群歷史概況與社會組織
一、最早的史料記載
(一)臺灣方志類
(二)臺灣文獻類
二、口傳歷史中布農族的發源地與移動分期
三、丹社群舊社考證
四、傳統社會組織
五、移住前之人口概況
六、丹社群傳統領域之建構
結語
第二部 歷史與時空交錯之古道
一、清代
(一)〈台灣蕃地探險紀行〉
(二)〈從拔石埔到東海岸花蓮港的道路〉
二、日治時期
(一)〈番境探險譚〉(生蕃地探險談)
(二)〈自臺東廳拔仔庄至南投廳集集街探險調查事項臺東廳屬
平田猛復命報告〉
(三)〈南投花蓮港兩廳間交通道路踏查〉
(四)《集集、拔仔庄間―中央山脈橫斷探險報文》
三、戰後
(一)從「關門山」縱走「大石公山」
(二)東郡大橫斷
第三部 丹社群的集團移住
一、丹社群境內之歷史事件
(一)抄沒南「蕃」槍枝
(二)東部新設警備線
二、計劃性集團移住
(一)集團移住之背景
(二)大規模集團移住—戶口與人數分析
(三)戶籍資料中移住狀況
(四)集團移住後之新聚落
三、古道沿途舊社歷史沿革與現況
(一)舊社名稱沿革
(二)舊社資料與現況踏查
四、訪談記錄
(一)Mangququ Tulbus(馬連淡)
(二)Pima Tanapima(江清金)
(三)塗老先生
(四)鍾阿良
(五)松維新
(六)Wusong Maida-an(谷常青)
結語
附錄一 西段入口「拔社埔」與東段入口「拔仔庄」之簡介
附錄二 〈蜿蜒而過中央山脊〉(2002 年國軍文藝金像獎散文篇佳
作)
附錄三 布農族丹社群〈戶籍謄本簿〉與〈蕃人除戶簿〉
參考書目
重返關門—踏上布農丹社歸鄉路(下)
推薦序一 手腳印證的歷史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許雪姬
推薦序二 認識安睎,因為關門古道
臺大登山社《丹大札記》主編 何英傑
新詩 〈站在雨後的馬侯宛舊社〉
第四部 關門古道歷史沿革
一、 名稱緣由
二、 開鑿背景
三、 開鑿年代
(一)西段肇始
(二)繼之東段
(三)竣工
(四)再考
四、 軍隊駐紮與開鑿道路的人力
(一)駐軍
(二)開鑿人力
五、 中斷年代
六、 重修
七、東西段的起點與里程數
(一)起點
(二)古道里程數
結論
第五部 踏查足跡
一、序曲—關門古道東段上七彩湖(轉進成功)
二、重溫舊夢—關門古道東段上南三段出丹大橫斷(撤退)
三、再接再厲—第二次關門古道東段上七彩湖(撤退)
四、開花之旅—拔子長稜(虎狼山)調查隊
五、漸入佳境—馬太鞍溪洗澡隊
六、踏入西段—關門西段加年端社至丹大社(撤退,改成加年
端社至拉夫郎社)
七、成功一半—古道東段上南三段下關門西稜(撤退,改成古
道東段上南三段下關門西峰出七彩湖)
八、岳界首舉—關門西稜東下光復(第一次關門橫斷)
九、雙人行—拔子短稜獵路行
十、再來一次—西稜下六順西稜(撤退,改成西稜出七彩湖)
十一、苦盡甘來—拔子山之旅
十二、尋覓—卡社五日行
十三、額外收穫—萬大、卡社警備道初探
十四、再度小挫折—西段加年端社至丹大社段暨舊部落回顧(撤
退)
十五、再次緬懷—東段拍照隊
十六、殺戮戰場—丹大溫泉、丹社群舊部落巡禮及丹大吊橋至哈
哈比社
十七、重返關門—第二次關門橫斷
十八、拾得—六順西稜出七彩湖暨布農族丹社群舊部落尋根之
旅(撤退)
十九、新開始—拔社埔訪談暨水沙連古道初探
二十、結果—西段巴庫拉斯社至五里亭(合流坪)段探勘
結論:展望未來
參考書目
附錄 楊南郡、黃德雄序、舊序與碩士論文序
ISBN:9789869702027、9789869702034(兩冊不分售)
出版社:采薈軒文創美學
規格:平裝 / 800頁 / 21 x 14.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