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臺灣第39期(2018/10):不想上學
內容簡介
或許大家都曾經不想上學,理由不一。
於是我們想問,為什麼要上學?
近代教育的開展,具有型塑國民意識、身體規訓、科學文明啟蒙、職業能力訓練等目的,這些能力的養成甚至成為國民的義務。學歷成為衡量能力的指標,讀書甚至產生社會流動的效果,貧困子弟因為受教育而得以翻身。 共同經歷的校園生活,如同哪間學校制服好看?營養午餐吃什麼?學校鐘聲與畢業歌有何不同?甚至就連使用的文具等細瑣小事,早已是曾為學子們的我們,彼此的共同記憶。
本期精彩內容包括〈銅像與操場──校園空間的政治學〉、〈學生該有學生樣?──制服的歷史及其不滿〉、〈考試地獄是如何形成的?臺灣人與近代考試〉、〈校園營養午餐發展史〉以及日治時期校外教學熱門地點特別報導,並邀請體制外學習的學生、家長與老師現身說法。
當我們或許還持續在上學與否間掙扎,那段校園生活的經驗,已經占滿我們年輕的歲月。
目錄
作者簡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館的任務在保存維護臺灣的歷史文化資產,建構臺灣人共同的歷史記憶,奠基臺灣史研究傳統,推廣臺灣歷史文化教育,建置多元資源中心,提供學者研究及社會大眾參考使用。學校及家庭團體是本館主要目標觀眾,展示內容涵蓋臺灣史的多元面向,拓展開闊的族群與文化視野,增進臺灣居民彼此瞭解,相互尊重。本館學習計畫的目標,是讓民眾認識土地與多元文化,珍愛家園,守護臺灣。以厚實的研究典藏及展示教育為基礎,持續辦理多元豐富的學習及展演活動,並結合社會及學校資源,建構區域文化資源網絡;致力於品質、信任、創新的全方位的公共服務。我們期望營造一座植根過去、展望未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屬於全體臺灣人的歷史博物館。
內頁
規格:平裝 / 64頁 / 19 x 26 x 0.32 cm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