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臺灣第22期(2014/07):病藥醫
內容簡介
什麼是病?誰來醫治?拿什麼來醫?
三個短句所構成的問題,卻環繞著每個世代、住在臺灣島上的子民。
頭疼了,來睡個覺就好
腹瀉了,去滴幾杯絲瓜水來
腳割傷了,抓幾把草藥來塗上
頭疼了,來吃片普X騰
腹瀉了,來粒臭藥丸
腳割傷了,膠布繃帶紅藥水預備備
或者快去和祖靈說對不起,又或者我的健保卡呢?
在本期「病藥醫」專輯裡將透過人們處理疾病的生活習慣,來窺見不同的社群與文化會在時光大道上,留下哪些軌跡。
《觀‧臺灣》第22期,以常民醫療史專題,提供各位讀者認識心病與疾病的多元社會文化解釋。內容包括民間習俗中的巫醫、收驚等民俗療法,也有各式各樣因應「自己的病自己醫」而產生的「寄藥包」、市集中的「跌打損傷賣藥團」、以及至今不衰的「電台賣藥」;另外,進入國家統治後,「科學」的西醫被引入,打針成為小朋友的夢魘、對「漢他病」的隔離政策以及恐懼,也形成的的特殊的地景空間……
目錄
作者簡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館的任務在保存維護臺灣的歷史文化資產,建構臺灣人共同的歷史記憶,奠基臺灣史研究傳統,推廣臺灣歷史文化教育,建置多元資源中心,提供學者研究及社會大眾參考使用。學校及家庭團體是本館主要目標觀眾,展示內容涵蓋臺灣史的多元面向,拓展開闊的族群與文化視野,增進臺灣居民彼此瞭解,相互尊重。本館學習計畫的目標,是讓民眾認識土地與多元文化,珍愛家園,守護臺灣。以厚實的研究典藏及展示教育為基礎,持續辦理多元豐富的學習及展演活動,並結合社會及學校資源,建構區域文化資源網絡;致力於品質、信任、創新的全方位的公共服務。我們期望營造一座植根過去、展望未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屬於全體臺灣人的歷史博物館。
內頁
規格:平裝 / 76頁 / 16k / 19 x 26 x 0.38 cm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