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臺灣第22期~第28期 合購優惠
觀臺灣第22期(2014/07):病藥醫
內容簡介
什麼是病?誰來醫治?拿什麼來醫?
三個短句所構成的問題,卻環繞著每個世代、住在臺灣島上的子民。
頭疼了,來睡個覺就好
腹瀉了,去滴幾杯絲瓜水來
腳割傷了,抓幾把草藥來塗上
頭疼了,來吃片普X騰
腹瀉了,來粒臭藥丸
腳割傷了,膠布繃帶紅藥水預備備
或者快去和祖靈說對不起,又或者我的健保卡呢?
在本期「病藥醫」專輯裡將透過人們處理疾病的生活習慣,來窺見不同的社群與文化會在時光大道上,留下哪些軌跡。
《觀‧臺灣》第22期,以常民醫療史專題,提供各位讀者認識心病與疾病的多元社會文化解釋。內容包括民間習俗中的巫醫、收驚等民俗療法,也有各式各樣因應「自己的病自己醫」而產生的「寄藥包」、市集中的「跌打損傷賣藥團」、以及至今不衰的「電台賣藥」;另外,進入國家統治後,「科學」的西醫被引入,打針成為小朋友的夢魘、對「漢他病」的隔離政策以及恐懼,也形成的的特殊的地景空間……
目錄
觀臺灣第23期(2014/10):跨界人生
內容簡介
本期我們的主題在談人的「跨界」及「越界」。跨界是一個動作,代表跨越某個邊界與禁制。所以我們首先就要瞭解「界」是什麼?有哪些「界」?怎麼形成?接著要瞭解的是如何跨界?跨界有哪些方式?而跨界不僅是動詞,也是名詞。從過去到當代臺灣社會,有哪些跨界者跟越界者的故事?他們為何要跨界?在不同的時代情境與社會背景下,多被視為非法的跨界者,是否被賦予不同的時代面貌?非法還是合法,怎麼被時代所定義?在本期中我們希望提供讀者對以上這些問題的進一步理解,也希望讓讀者對「跨界」這一議題能有更具歷史脈絡的多元思考與想像。
跨界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與人生價值。或許跨界、越界者常是游移在中間地帶、三不管地帶,也常因此被認為二邊都不是,難被認同、難被接受,也難被定義。或許跨界者常有要定位還是跨界的辯證與拉扯,但也因此跨界者或許有著更大的彈性與更多元兼蓄的思考,他們常是引領主流社會新風潮的開拓者、先鋒者。一直在想著怎麼看、怎麼理解臺灣的我們,也許,找一天也該跨越一下邊界,能在距離臺灣十二浬的領海邊界的船上,培養一下跨界感,想想不一樣的臺灣。
目錄
觀臺灣第24期(2015/01):抗X爭
內容簡介
你聽過鴨母王朱一貴「三日打到府,一日漏到厝」的傳奇故事嗎?
只要一提到臺灣史上的民變,朱一貴、林爽文也好,吳湯興、余清芳也好,
乃至於各樣的「番亂」所掀起的動盪,對統治政權而言都是務須斬草除根的毒芽穢草。
但從草根的觀點而言,一句「官逼民反」就足以道盡在巨大的統治機器中底層庶民存身煎熬、四面無路的辛酸無奈。
歷史常從「反」字開頭,治平安定而終。這些「反面教材」所般演的「戲」不只是成王敗寇;
「官逼民反」幾乎是歷次抗官事件者的共同口號,意味著餐與者或因絕望、或因憎恨、或因野心、
或因時局所迫、只能以武力改變現況,這種依行動者目的去描繪歷史事件的方式,
才可以讓我們發現其背後隱藏的價值,達成詮釋性的瞭解,而不只是以果論因,將其蓋棺論定而已。
當我們再次逼臨這些歷史事件的現場時,我們對這些事件的瞭解,或能超越事件本身的細節,
為這個時代所追尋的秩序與意義,尋找到歷史的根源。
朱一貴在水中也許真看到了自己身披黃袍、頭頂金冠的幻影,可是讓他將竿換槍,最終血盡命殞的,
卻是幻影消失後,倒映在水中那個塵土滿面,低微輕賤的自己。
不論是漢是番,民之為「變」,乃欲變上者不仁,以我為芻狗。
目錄
觀臺灣第25期(2015/04):臺灣男人
內容簡介
探討不同時代及族群對「男人」這個角色的期許,卻也可以在父權論述之外,從父子關係、軍旅同袍情誼,以及人生理想的追求中,篩揀出「臺灣男人」的獨特性。在「成為男人」的社會及自我期許下,在追求幸福、愛情與各種人生目標的過程中,背後的心酸無奈,有誰人能知呢?本期的《Watch Taiwan觀‧臺灣》「臺灣男人」,帶領讀者一窺歷史中臺灣男兒們的內心世界。
其他的精彩專欄包括:偷食甘蔗要受罰、玩石頭讀歷史、理容院今昔,以及最近沸沸揚揚的「拆蔣公像」的蔣公又是怎麼神格化?更多精彩內容都在第25期《觀‧臺灣》!
目錄
觀臺灣第26期(2015/07):戰爭時 平常日
內容簡介
今年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週年。生長在承平時代的我們,很難想像當年臺灣曾經歷過的戰爭長什麼樣子。當時臺灣是日本的殖民地,殖民者曾動員大量臺灣人前往戰場。戰後臺灣由中華民國接收,關於二戰的記憶也就如同被封印一般,靜靜躺在歷史中。
本期《戰爭時‧平常日》所規劃的主題,除介紹二戰時的臺灣動員情況,也著重介紹臺灣人的戰時日常生活:物資缺乏的戰爭時期,主婦們該如何因應?日本天皇宣布投降那一天,臺灣人心裡在想什麼?一張戰場寄回的明信片,是留給家人最後的隻字片語;今天仍然流行的歌曲,竟然是日本時代的軍歌?更多精彩內容,詳見全臺唯一歷史圖文誌——《觀‧臺灣》第26期。
目錄
觀臺灣第27期(2015/10):流放的青春
內容簡介
對於「白色恐怖」這4個字,大多數臺灣人沒有特別深刻的體會,卻是政治受難者及家屬(或許也包含當年曾經的加害者),長年的失語與苦痛。
第27期的《觀‧臺灣》,以臺灣長達43年的戒嚴時期為主題,從政治犯、受難者家屬、特務人員VS叛亂份子,以及西班牙的轉型不同角度,呈現「白色恐怖」當中各種角色的思維與遭遇。
我們不禁感嘆,在今日臺灣,可以用極權時代為主題編輯刊物,而免遭審閱查禁之災;讀者們也可在書局買到、在家裡郵筒收到,並舒服地窩在沙發上閱讀,不用躲躲藏藏……我們其實都是時代舞臺上,「小幸福結局」的臨時演員啊。
曾經奮力演出的主角們都老矣、去矣,「接下來是我們的事了!」
目錄
觀臺灣第28期(2016/01):誰在打卡
內容簡介
「小琉球島,由西南延伸到東北,是個約有15至16哩(約90公里)長的大島,在風平浪靜時測得此地的太陽夾角(緯度)約為25度半……」這段文字出自16世紀晚期林斯豪頓《東印度水路誌》,今日的學者判斷「小琉球島」指的就是臺灣。這漏洞百出的記載,對於400年前未曾涉足島嶼的航海者而言,卻是一樁足以載入史冊的「新知」。臺灣島對他們而言,是無盡大洋中令人安心的打卡點。
後來,有更多的人真正踏上臺灣島。安平的熱蘭遮城裡,荷蘭東印度公司抄寫員鵝毛筆寫成的日誌、郁永河在顛簸牛車上用毛筆寫下的詩句,還有開港通商之後到來的外邦人,透過水彩、攝影和標本採集……400年來的探險家與旅行者,以不同打卡方式,記錄了與島嶼的第一次接觸,證明自己真的來過。
在這些紀錄中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臺灣人、地、風、土,全都收錄在第28期的《觀‧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