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空間篇+時間篇 合購優惠
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1:空間篇 (三版)
內容簡介
本書透過豐富的的史料與古地圖,加上大量田野調查結果,層層剖析、剝絲剝繭,挖掘出許多老地名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更替訛誤的地名舊說提出全新觀點。在地名與各種族群文化典故、地形證據的精采推理辯證中,我們看見的不只是地名資料的重建與整理而已,更是亟欲被大眾重新認知的文化記憶,以最有骨肉血淚的面貌,展現在你我眼前。
「我希望不只是資料性的堆砌,而是把以往老生常談的地名源流,融入自己的感情經歷,以此打動讀者。」──陸傳傑
//上了大學後,在文史材料上讀到,澎湖的「紅毛城」應該在馬公風櫃里的風櫃尾,那麼我們舊居附近的紅毛城又是怎麼一回事?當時在澎湖,沒聽人說過風櫃尾有一座紅毛城……
十餘年前,我在「大地地理雜誌」任職,期間負責製作過一篇澎湖專輯,曾向紀錄片導演齊柏林徵調了一批澎湖的空拍圖片。當時看到一張鳥瞰風櫃尾的空拍照時,一時不敢相信自己的視覺,那不正是傳說中的風櫃尾紅毛城嗎?
至於我家附近的朝陽里紅毛城,也就是通稱的紅木埕又是怎麼一回事?//
本書特色
☆大膽挑戰舊有觀點,為地名由來提出新說法
過去研究認為「堵」是指防範敵人入侵所築的土牆,但作者根據地圖上的判讀及實地考察,發現所有以「堵」命名的地方都是位於連續的河曲地形上,其特徵為河曲上的小山,推翻舊有的研究說法。
☆主題式地名蒐錄,研究老地名不可或缺的最佳資料庫
本書根據族群、地形等不同主題蒐羅各地方地名資料,是人文、歷史、地理、社會等學科研究必備的基礎素材。
☆豐富珍貴的古地圖與老照片,深入解讀臺灣地名的由來與變遷
遠從荷西時代的古地圖,到近代今人所繪的精細地圖,作者皆能以深厚的地名研究知識,解讀地圖內涵的豐富訊息,相當精采而實用。
作者簡介
陸傳傑
曾任《人間雜誌》採訪編輯,《大地地理雜誌》總編輯,於1992年榮獲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因過去任職雜誌的採訪與文史踏查訓練,擅長以兼具知性與感性的文風,敘寫臺灣文史記憶。
代表作品包括:
《裨海紀遊新注》(榮獲2002年圖書綜合類金鼎獎、小太陽獎)
《南管賞析入門》(榮獲1995年有聲出版類金鼎獎)
《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從古地圖洞悉臺灣地名的前世今生》(遠足文化,2014)
《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隱藏地圖裡的日治臺灣真相》(遠足文化,2015)
《被誤解的臺灣古地圖:用100+幅世界古地圖,破解12~18世紀臺灣地理懸案&歷史謎題》(野人出版,2018)
目錄
代序─渇望一個屬於自己的地名
認識地名,從自己的家鄉開始
宜蘭
阿里史,一個跨越中央山脈的平埔地名
中部平埔社群的大遷徙,與宜蘭平埔地名的關係
蛤仔難˙噶瑪蘭˙宜蘭
宜蘭地名探源
城、結、圍、鬮;蘭陽平原上的點、線、面
漢人入墾宜蘭的開發歷史
基隆
千里達,十七世紀初的基隆港
西洋人在基隆留下的洋地名
雞籠山、雞籠嶼、雞籠、基隆
基隆地名探源
八、七、六、五堵在基隆,四、三、二、頭堵哪裡去了?
關於「堵」的地名辯證
臺北
一六五四年,大臺北地名的起點
荷蘭時代的臺北地名重現天日
三重埔,臺北盆地最年輕的地方
消失的臺北湖與新生的河埔地
如果臺北改名凱達格蘭
洋味十足的凱達格蘭與平埔地名的關係
六條通,臺北城內的小東京
全臺灣日本味最濃的地方
桃園
中壢,一個地名的華麗轉身
偽客家風味的平埔地名
曾為桃園首善,南崁為何沒落?
桃園聚落重心的移轉
客家「屋」與福佬「厝」
漢人族群中的閩南化現象
新竹
竹塹和竹子有關嗎?
新竹地名探源
苗栗
巃、嵙、艮、排,在山丘地才有用武之地的地名
北臺灣客家地名探源
嘉義
嘉義市改名為爽文市?
挑動執政者敏感神經的地名
南投
番婆,墓誌銘般的地名
平埔族遷徙的伴生現象
埔里,平埔地名大集合
平埔族人的避世桃花源
水沙連,臺灣最後的香格里拉
名符其實的美麗地名
雲林
柴裡,斗六的前世今生
時光凝結在三百年前的地方
玉山
誰是莫里遜?Mt.Morrison在那裏?
臺灣地圖上的英國人名
臺南
「它」從海上來;府城老古石街的身世之謎
臺南的海外商貿歷史
「正港ㄟ」臺灣在這裡
臺灣地名探源
新營、柳營、林鳳營:一段無關鮮奶的地名史
鄭氏軍隊留下來的屯墾組織
「境」,神明的轄區
臺灣社會最核心的結構
鯤鯓,臺南海岸線上的鯨群
海上的沙丘地形
高雄
平平是改名,打狗、艋舺兩樣情
雙重音譯後的地名
龍泉 ,一個曾經令新兵戰慄的地方
龍泉地名探源
屏東
不在鳳山的鳳山八社
屏東西拉雅族人的聚落分布
六堆,比行政區畫更有效率的體系
客家族群的自治防禦組織
臺東
4.5k,是地名不是薪水
無法命名的美好天地
花蓮
花蓮,沒有原住民地名的原住民大縣
後山的和風地名
日本移民村改變花蓮的地名面貌
日本農業移民事業與花蓮地名的關係
澎湖
「媽宮」改「馬公」,是日本人的忌諱作祟?
日本人對媽宮的變通念法
「垵」是碗狀,還是鞍形?
澎湖特有的地名類型
其他
「車埕」為何都在城門外?
與板輪牛車有關的地名
蔗部;天下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
與製糖事業有關的地名
「竹圍」為什麼比「木柵」、「土城」多得多?
遍地全臺的防禦組織類型
泉州厝、海豐寮,來自故鄉的印記
與漢人祖籍有關的地名
ISBN:9789865082635
出版社:遠足文化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三版
出版地:台灣
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2:時間篇
內容簡介
理解老地名是認識臺灣歷史的重要線索之一。長期從事人文、地方採訪報導的陸傳傑,在過往的地名學基礎上,開展出有別於學者的立論與三大特色:一、以故事縫合民間記憶與學院歷史研究;二、重現幾乎因漢化而消失的平埔族記憶;三、不只談歷史,也探索地名與社會的脈動。
在本書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別於學者的立論,更感受到作者一貫展現出來的,對土地和家鄉的渴望與眷戀,以及鍥而不捨、努力探求地名謎團的精神,值得讓你我深思、回味,從而開始留心身邊可能帶著古老的身世記憶、甚或歷劫重生後,才終能來到我們眼前的每一個地名。
本書特色
早從日治時期的學者伊能嘉矩、安倍明義、中村孝志,到戰後臺灣史大家曹永和、挑戰編寫《臺灣地名沿革》並為臺灣地名研究打地基的洪敏麟,以及知名的翁佳音、李筱峰等人,前仆後繼投入臺灣老地名釋義解惑,顯見老地名在「臺灣史」當中,是一門怎麼也說不盡談不完的重要研究題目。
對臺灣老地名深有研究的陸傳傑,奠基於前人學者的研究,並結合個人長年文史踏查與採訪寫作的功底,呈現出三大特色:
一、縫合民間記憶與學院歷史研究
有別於學者全然本著文獻資料的解釋,曾長期任職《人間》與《大地地理雜誌》的文史工作者陸傳傑,更著意於聆聽當地人對於地名的念法(發音)、解釋(歷史源流或鄉野奇譚)、接受度(為什麼有些地方的人擁抱日本人改的地名、有的棄之不用),最後歸結出來的答案,未必是百分之百正確的,但卻飽含一地人民的悲歡與生活感,故事性十足,有時亦有濃厚的鄉俗趣味。
二、重現幾乎因漢化而消失的平埔族記憶
對平埔族群的重視與平反,是陸傳傑非常重要的核心關懷。從前作中提到「阿里史」、「大加蚋」、神祕的地名「番婆」,到本書(第二集)中探討「馬麟」等等帶著不祥與悲傷的平埔族地名,如何與消失的巴宰海族分布範圍重疊等等,讓我們發覺一段在漢人文化的高度優勢下,逐漸被消失的平埔族故事與歷史。
三、不只是歷史,地名也與社會的脈動息息相關。
為了對臺灣地名有更深入而持平的考究,作者採取長時段的地名觀察,不只上溯到前荷蘭時期,梳理對臺灣地名政策影響最深遠的「1920年代地名大變革」,更觸及至今少有人談的戰後因都市人口擴張而「批量化產出」的地名,以及全球化資本的入駐,也在地名層上覆蓋一層西式或商業化的地名。
作者簡介
陸傳傑
曾任《人間雜誌》採訪編輯,《大地地理雜誌》總編輯,於1992年榮獲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因過去任職雜誌的採訪與文史踏查訓練,擅長以兼具知性與感性的文風,敘寫臺灣文史記憶。
代表作品包括:
《裨海紀遊新注》(榮獲2002年圖書綜合類金鼎獎、小太陽獎)
《南管賞析入門》(榮獲1995年有聲出版類金鼎獎)
《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從古地圖洞悉臺灣地名的前世今生》(遠足文化,2014)
《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隱藏地圖裡的日治臺灣真相》(遠足文化,2015)
《被誤解的臺灣古地圖:用100+幅世界古地圖,破解12~18世紀臺灣地理懸案&歷史謎題》(野人出版,2018)
目錄
序
先有秀朗,後有枋寮;之後才有二八張、四十張;然後是艾德蒙、遠東ABC
荷蘭時代篇
大員、臺灣,埋冤?
叭嗹、萬里、金包里串起一幅族群分布圖
加蚋仔為何能取代雷里而留存下來?
荷蘭「番社戶口表記」的是人名還是地名?
澎湖的地名為何「一成不變」?
荷蘭時代臺灣的地名面貌只能歸結爲轉口貿易?
西班牙海洋帝國在臺灣土地上的印記
明鄭時代篇
東番記中的地名是海盜、走私販子活動的據點?
明代的北臺灣只是出使琉球國的航標?
明鄭時代的里坊名為什麼有一股濃濃的腐儒氣味?
除了滿足軍糧供應明鄭軍屯,應該還有保護交通路線的考量
清代篇
平埔古地名是如何一步一步流失的?
張,在清代土地開發上所代表的不同意涵
窠=坑?臺北盆地內客家地名的遺存
虎尾「應該」在哪裡?
糖有糖廍,樟有腦寮,奈何獨茶無名?
這個番社竟然「神奇」的保存下來!
日治時期篇
一九二〇年地名大改制,奠定了現代地名體系的基盤
西門町為何能頑強地存活下來
町;丁目;番地,內地化的起點
同樣是山,鳳山與旗山的「山」為何發不同?
日本人叫Takuo,臺灣人叫ハマセン
夢裡‧mon-nii‧摸奶?
光復篇
我混果貿的,你混哪ㄦ?
產業勞力密集化、城市規劃無序化、地名批量化
馬公改回媽宮怎麼就那麼難!
ISBN:9789865082642
出版社:遠足文化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