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風第24期 幸福放送 水果共和國
內容簡介
水果可能是農產中最令人愉悅的存在,市集攤架上堆疊的繽紛色彩,有如散落的彩虹,從望見即不斷接收快樂因子,撲鼻的濃郁甜香,口中迸發的甘美多汁,一連串的幸福感像煙花般不停綻放。在臺灣,四季都有令人驚喜的果物產出,水果王國之名不脛而走,臺人也以此自傲,但向來都是如此嗎?
十七世紀荷西時期,透過大航海時代的全球物種交流,臺灣湧入多樣化的水果,其後也縷縷不絕,雖不見得全能落地生根,但適應風土的果民們,在臺灣不同角落找到安居之所,存留者皆化為「在地」的美好。但清時水果產業似未綻放光彩,雖漸有地方特產果物但多僅能自足,而中國所亟需的夏布原料—鳳梨絲輸出不僅未能獲利,就連加工品蜜餞也頗賴輸入。
日本時代是臺灣水果邁向商品化、國際化的關鍵時期,「農業臺灣」的設定,讓總督府全力關注,從栽培、生產開始著力,在品質、量能提升後,逐步完成從傳統農產到現代化商品的階段性蛻變,臺灣藉由水果的加工、行銷與世界互動,逐漸奠定水果王國的地位。
從「旺來」鳳梨的全球漫遊,可領略全球化的禍與福,令人玩味的是,為鞏固鳳梨罐頭產業自夏威夷引進的「開英種」,因病蟲害造成南部產區團滅後,先定居的「在來種」成為搶救的關鍵,就此人力介入自然演化,育種成為臺灣水果產業的堅實後盾,而存活的開英種則成為臺灣「土」鳳梨。
屬於臺灣原生水果的香蕉,在克服倉儲、運送……等難題後,成功邁向世界,產業發展歷程中與日本緊相依存,從而在臺、日皆發展出印證時代的文化記憶;日治時期臺灣柑橘雖在國土內「移出」,仍需面對繁複的雙重檢查,輸出的艱難與現狀相比,更具提示效應。
水果豐產造就鮮食、罐頭產業之後,更提振蜜餞產業,搭配盛產的蔗糖、海鹽,真是天作之合;而善用廢棄物,開發出暢銷商品的全物利用,更完全符合現代永續循環產業的追求。隨著加工產業發展,水果從在地農產化身為國際貿易先鋒後,催生出現代化的商業包裝設計,從而映照出臺灣當時代的文化多樣性。
打造水果王國歷程中,荷蘭以接受在地果樹宣示主權,引進氣候相近的熱帶果物;中國御賜不明來歷的「大內種子」試種,但不喜臺地土產;日本則將果株植於皇室庭院,老牌、新興帝國對待臣屬的姿態,果因文化而相異。現今自立後的水果王國該如何看待自身呢? 祈願天惠之地永久都是放送幸福的水果天堂。
目錄
關於本集(編輯部)
專欄
從建築水果雕飾看文化交流痕跡(凌宗魁)
【台島拾歲】城鄉的活力動脈 臺灣水道發展探源(陳坤毅)
【文史控的解謎日常】郭雪湖《圓山附近》畫作地點探析(王子碩)
葡萄、富士山與故鄉納稅(徐笠)
特集
水果移民建國記(編輯部)
3熱帶禮讚 天惠果物全球記事(呂紹理)
臺日鳳梨百年情牽(李翎竹、宋宛芝)
叫賣歌聲裡的臺灣香蕉(格魯克)
繫起帝國榮耀與昭和懷舊的甜美果實(金想容)
蟲蟲危機 因植物檢查壓縮的柑橘輸出(曾立維)
百般酸甜滋味 臺灣蜜餞小史(陳玉箴)
果物運用全攻略之纖維篇(曾立維)
瀏覽時代 日治包裝設計與生活文化(姚村雄)
華族探險家的熱帶農業遺緒(黃朝煌)
文藝
來去唱片行吃水菓 曲盤裡的南國物產(林太崴)
鹿津書家黃祖輝(陳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