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風第22期 和風育人 鑄造臺灣新貌
內容簡介
關於本集
臺灣現代教育啟始於日治時期,日本十九世紀遭遇西方強權叩關後,全方位「脫亞入歐」,推動明治維新吸納西方現代思維,成為亞洲現代化成功範例,但在現代教育施行上,實則僅稍早臺灣一步,此由東京都文京區教育地景的構成即可見一斑。
總督府治臺之後,實施當時尚未在日本推行的國民教育,透過公權力全面執行,讓男女國民在六至十七歲入學吸收新知,故此臺灣出現嶄新的社會群體─學生,往昔特殊階級始擁有的學習機會,無論貧富性別,普遍且公平地賦予全體國民,實為新時代的標誌性創舉。
回顧臺灣現代教育進程,透過府城小公學校歷史影像,日治初等教育真實樣貌生動呈現,一九一九年臺灣教育令讓教育體系法規終臻完備,於百年前頒布的「新臺灣教育令」正式結束隔離教育,中等以上教育自此蓬勃發展,無論女子教育、臺高–臺北帝大的菁英教育,或影響產業發展的實業教育皆出現可喜的轉變。
但在殖民統治下推動現代化,無可避免地出現教育資源分配爭議,實質形成競爭激烈的考試煉獄,一九二○年代更出現爭取受教權益的學生運動,與文化協會倡議的社會啟蒙運動相呼應,從而擴大並深化臺人民族自決的社會影響。
不似臺民與日本有漢文化深層連結,臺灣原住民族對日人是全然的「異族」,特別是獨居深山或孤懸離島的「蕃」,獨特的南島民族文化讓學者驚豔,但為鞏固統治權施行特殊的蕃童教育,使臺灣原民在管控下接受現代教育。
因漢人士大夫觀念、民俗舊慣與塑造國民體能的理念相衝突,學校體育推動初期遭受強烈抵制,男女學童皆視體育為畏途,對纏足女童衝擊尤其巨大,歷經近廿年的努力,男學童轉而熱愛運動且成績優異,女學生則逐漸擺脫禁錮成為「天足世代」,得與臺灣男性並肩在世界競技場上展現運動才華。
學生族群最顯著的表徵是學校制服,從臺灣服、和服轉變為西服,詰襟、水兵領遂成日治校園最具代表性的形象。至於女性繽紛的外在樣貌,也在教科書、報章雜誌中,寫實映照出新時代女性內在的驚人蛻變。
當人人應有受教權成為社會共識之後,各類社會教育設施紛由有識之士設立,諸如遍布全臺各地的公共圖書館、培養畫家的繪畫研究所,都用以彌補學校教育之不足;而閱讀書報不僅是休閒活動,更透過各類通俗小說來形塑臺人的世界觀。
美國在一九一○年有二百萬十五歲以下的勞動者,英國蘭開夏郡童工率甚至高達八成,全球殖民地更是系統化運用童工,「大家作伙來去讀冊」曾是臺灣人所無法想像,治理者為何甘於捨棄臺灣的年輕勞動力? 教育是投資未來的事業,或許正因對國家、人民的期許與盼望,故此願意投注心力讓國民接受教育。現代教育自百餘年前深層形塑臺灣人民、社會與國家,使臺灣順利與現代世界接軌,因應新時代的變化和挑戰,常言「百年樹人」,於今回望,教育立人興邦之功盡顯。
目錄
關於本集 (編輯部)
【專欄】
蔡亦竹 本地垂跡 日本的神佛習合
黃智慧 東京閑步 遇見文京區教育起源地景
【特集】
王子碩 時空凝視 再現府城小公學校
蔡錦堂 百年教育令與自由臺高
蔡錦堂校訂 奠基現代產業的實業教育 編輯部編撰
鄭麗玲 決戰青春 學子進擊中
張耀宗 治理與教化 日治原民教育
謝仕淵 在國族困境中茁壯的臺灣體魄
金湘斌 纏足到競技 臺灣女子體育進化史
鄭麗玲 教育視角 時代新女性圖譜
台灣服飾誌 規訓與狂躁 百年學生制服風貌
陳坤毅 日本時代公共圖書館源流
劉錡豫 本土美術搖籃 臺灣繪畫研究所
林以衡 多元文化衝擊 通俗小說新世界
【文藝】
林太崴 樂教娛樂 錄音裡的教育運動
陳飛豪 西川滿的花娘書寫與大稻埕推理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