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風第15期 冒險家-開啟臺灣博物學時代
關於本集
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基於政經統治需求,對臺灣島展開各種科學調查,並吸引無數日籍學者來臺探險。一九○五年,總督府委派以植物學家川上瀧彌為首的科學調查隊前往玉山,臺灣的博物學時代也就此啟程。
一九二八年夏天,對少年博物學者鹿野忠雄而言,是「登山活動最豐收的時期」。他在走向卓社大山之前,搭乘集集線慢車,以敏銳的感官覺受,翔實記錄從二水到車埕沿線充滿地方色彩的鄉鎮風土。同年八月,鹿野忠雄經埤亞南攀登南湖大山,近百年後,仍有植物學家在此找路,追尋鹿野留下的珍貴資產。
二十世紀初期,堪稱臺灣植物的發現命名時代。一九一○年,森丑之助在中央山脈橫斷探險所採集的幾種植物,其後百年無人見過;後世植物學家根據森氏留下的文字及標本,重返關門古道,尋找被遺忘在群脈深處的小檗,更寫下新物種的發現紀錄。
二○二一年適逢「烏來杜鵑」命名一百週年,命名背後,藴藏著植物學家威理森(E. H. Wilson)和金平亮三之間的情誼。行訪溪畔的朝聖者還有田代安定,透過田代的手稿,我們得以想像百年前臺灣油杉的田調現場。臺灣植物研究與科學繪圖的發展密切相關,關鍵人物首推早田文藏,其十卷著作《臺灣植物圖譜》於一九二一年完成,讓後繼研究者可透過精美繪圖,認識臺灣的植物多樣性。
除了臺灣島的山林,孤懸島外的蘭嶼也讓無數冒險家心嚮往之。一八九七年,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帶著紙筆、相機和手槍登陸,成為第一個踏上「人之島」的異邦人。鳥居龍藏田調的對象、被定影在玻璃底片上的老海人,在經歷不同政權更迭之後,取回紙筆為自身族群文化發聲。
打造「蕃人樂園」曾是森丑之助的未竟之夢,然而百年後樂土被重新定義,以觀光勝地的面貌存在。以新北市三峽大豹溪流域為例,昔為泰雅族大豹社(群)的家園,大豹社的消失、日人的理蕃政策,乃至現代觀光建設進駐,幾乎可視為臺灣森林殖民史的縮影。而今日遊客絡繹不絕的宜蘭太平山,曾是三大林場之一, 更是無數日籍學者探險的場域,本集也帶讀者重探舊時太平,一瞥博物學家的桃色之夢。
除了學術探險外,本集另介紹日治臺灣登山活動發展,回應迄今方興未艾的山岳健行熱潮。行山之際,讀者不妨留心深藏山中的大和遺緒,如神社遺跡及警察官吏駐在所等,皆為硝火與星霜裡無聲的歷史證言。
專欄單元邀古道專家徐如林執筆,透過她與楊南郡先生初探錐麓斷崖古道的故事,我們得以看見冒險的浪漫與艱難。回顧二十世紀之初,穿行於山、海與人間煙火中的冒險靈魂,以及從戰後到此刻,依然在科技無法看透的荒野裡追尋的人,或可引用本集作者蔡思薇所言:「與其說時代選擇了他們來到臺灣,不如說臺灣有了此輩人的努力而進入新的時代。」
薰風 編輯部
內頁
目次
封面圖 — 關門古道
關於本集 (編輯部)
專欄
偕行的浪漫,踏查的艱難 (徐如林)
從富士山自行車賽說起 臺日自行車文化比較 (野島剛)
特集
鹿野忠雄 慢車集集線 一個年輕博物學者的小鎮觀察 (劉克襄)
鹿野忠雄 奇烈亭上審馬陣山 無關國籍的冒險靈魂 (游旨价)
森丑之助 一個植物學者的來信 (游旨价)
金平亮三 把名字寫在水裡 烏來杜鵑的幻滅與永恆 (蔡思薇)
田代安定 北勢溪畔的朝聖者 尋找臺灣油杉 (吳永華)
川上瀧彌 登頂新高山 開啟臺灣博物學時代 (蔡思薇)
早田文藏 《臺灣植物圖譜》與科學繪圖發展 (胡哲明)
鳥居龍藏 紅頭嶼佚事 老海人與人類學家的相遇 (夏曼.藍波安)
消失的大豹與臺灣森林殖民史 (高俊宏)
巨檜、森鐵、鳥占與桃色之夢 太平山百年掠影 (鍾宜芬)
日治臺灣登山誌 (鄭安睎)
遇見臺灣山裡的大和遺緒 (雪羊)
文藝
深山的餘韻 登山歌與阿里山鐵道音聲實錄 (林太崴)
西川滿的南洋書寫與自我投射 《新加坡女傑譚》中唐行小姐的亞非澳大冒險 (陳飛豪)
時代中的日本藍 (張琇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