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是什麼?(作者親簽版)
內容簡介
「臺灣史是什麼?」是質疑,也是期許。
習以為常的臺灣史敘述,其實潛藏著哪些濾鏡?
本書是吳密察的提問,也是吳密察的回答
臺灣史過去不受重視,如今已成顯學,並且堂而皇之的占據課本大量篇幅。但,臺灣史是什麼?只要講述臺灣的過去,就建立了臺灣主體性嗎?荷蘭人的紀錄、清代的方志、日治時期的檔案,分別有哪些預設框架,導致我們看見的「歷史事實」其實有所偏移?今日的臺灣人應該如何使用這些歷史資源,才能產生意義,而不陷入陳說的窠臼?臺灣史又該如何採取更寬廣的研究視野,讓島嶼的經驗有資格在世界舞台上和其他學門切磋對話?
這些問題都是吳密察教授終生的學術關懷,而本書便是他對上述問題的答覆。吳密察親自挑選生涯發表之研究,以「臺灣史是什麼?」為核心主軸,重新組織成本書。
第一部總論,以大視野描畫出臺灣史的輪廓,提出有臺灣主體性的臺灣史應該是如何,不該是如何。
第二 部提出影響較深遠的大問題,具體呈現史學研究者引證史料、分析史料的技藝,並提出不同於傳統看法的詮釋。如:臺灣史上最大戰爭乙未之役,如何而起?在臺灣民主國的官員紛紛逃跑之後,日軍為何反而遭遇更猛烈的抵抗?日本殖民政府的土地調查,如何扭轉前近代的臺灣社會,採行近代個人主義式的財產制?
第三部則是挑戰奇怪的、似是而非的臺灣史觀念,提出異於以往的理解。我們總是不假思索地把鄭成功和反清復明連在一起,但實際檢視鄭成功和明宗室以及清廷之間的互動,會發現未必如此。我們都說臺灣四面環海、是海洋國家,似乎預設了隨處皆可出航。但細看清代的紀錄,可以發現當時臺灣根本沒有「良港」……
「我想要出版一本挑釁通說、俗說的書。」這是吳密察教授推出此書的意圖,在回答臺灣史是如何建構出來、臺灣人的自我認識又是如何受到影響的同時,又帶著「臺灣史如何能對世界學術有所貢獻」的期待及想像。結合立論主張以及研究成果,吳教授期待本書的各篇文章能夠與讀者對話,預備臺灣史更加深化並普及的未來。
各界推薦
「《臺灣史是什麼?》書名中有個大問號,它不僅是吳教授個人的提問,想必也是許多臺灣史家,甚至眾多臺灣人共同的疑問。」──周樑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本書推薦序
「我讀吳老師這本書,一直覺得這是『臺灣民族主義』的英雄之旅的故事。……作為一個歷史學者,他關注的始終是『作為國家史的臺灣史』應該要問什麼問題。」──許佩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本書解題
作者簡介
吳密察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業,東京大學博士課程修了退學。曾任臺大歷史學系教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國史館館長、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研究領域為臺灣史、日本近代史。
目錄
推薦序:周樑楷
解題:許佩賢
第一部:總論
第1章臺灣史的成立及其課題
第2章臺灣民族主義的歷史書寫戰略
第3章「歷史」的出現
第4章日本殖民時代在臺灣史上的意義
第5章「臺灣文化」的歷史建構:一個初步的試論
第二部:分論
第6章日清戰爭與臺灣:從民主國到乙未保臺之役
第7章臺灣總督府「土地調查事業」的展開及其意義
第8章再思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中央政治與同時期的朝鮮
第9章《民俗臺灣》的時代背景及其意義
第10章臺灣的脫殖民地化挫折及二二八事件
第三部:異論
第11章用臺灣史畫東亞地圖
第12章臺灣自古是中國的領土嗎?
第13章鄭成功反清,但或許不復明
第14章清代臺灣有良港嗎?清代安平的港口條件
第15章除了亂源,我們可以怎麼理解羅漢腳?
第16章日本時代萌芽的臺灣民族主義,為什麼失敗了?
第17章二二八事件裡的蔣渭川
第18章「臺灣史」與「日本史」的交錯
跋:吳密察
ISBN:9786267561256
出版社:大家出版
規格:平裝 / 480頁 / 17 x 22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