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阿美族農業型態與部落環境變遷
內容簡介
「南起北漸」為日治時期統治者與在台日人所發展出來對原住民的文化論述。伴隨著田代安定、鳥居龍藏、伊能嘉矩等諸多殖民地官員、人類學者、地方警察等等日本統治者,以「帝國之眼」裏裏外外掃視著東臺灣與阿美族之後,東臺灣阿美族如何在經濟上對殖民政府更有幫助:如何更能改善自身的經濟狀態提供更多稅收、物產供給總督府,成為此時期統治者觀切著重點。隨著臺灣總督府於東臺灣進行一系列針對阿美族推廣的農業科學化、農會制度、農業教育、土地私有化與引進蓬萊米等措施,最直接造成部落環境變遷的結果便是大量部落旱田的水田化。 日治時期引進的蓬萊米種植促成東臺灣阿美族各部落水田化,同時從小米種植為主的社會轉變為水稻為主。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日本所推行「經濟化」的作物對於當時的阿美族而言是熟悉的,同時阿美族也不但只是接受新式農業技術的客體而已。對於阿美族而言,科學化農業伴隨著水田化以及土地私有制度而來,稻米亦是結合糧食與經濟作物的存在。阿美族農業從小米時代走向水稻時代除了旱田與水田、傳統經濟以及現代化經濟模式的轉變之外,同時也是因為稻米屬於外來者推動的純經濟與糧食作物,使得小米所蘊含的傳統文化觀直接消亡,應是一連串農業現代化政策逐漸影響下的轉變。
日治時期引進的蓬萊米種植促成東臺灣阿美族各部落水田化,同時從小米種植為主的社會轉變為水稻為主。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日本所推行「經濟化」的作物對於當時的阿美族而言是熟悉的,同時阿美族也不但只是接受新式農業技術的客體而已。對於阿美族而言,科學化農業伴隨著水田化以及土地私有制度而來,稻米亦是結合糧食與經濟作物的存在。阿美族農業從小米時代走向水稻時代除了旱田與水田、傳統經濟以及現代化經濟模式的轉變之外,同時也是因為稻米屬於外來者推動純經濟與糧食作物,使得小米所蘊含的傳統文化觀直接消亡,應是一連串農業現代化政策逐漸影響下的轉變。
「穿過殖民者的視線,尋著阿美族耆老及其後代回憶的絲線,駿騰想要呈現『在地人觀點』的環境史。這本專書正是駿騰面對如此挑戰下的研究成果。從對當代原住民傳統文化價值與現代化下處境的關懷出發,駿騰不僅仔細疏理相關史料,思考日本殖民政府的東臺灣觀與開發政策,也進行田野調查與訪談,探討阿美族社會在日治時代經歷的土地、農作與生活的變遷軌跡。」
─節錄自推薦序/張瑋琦(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邱馨慧(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闡述流暢,進能使讀者目睹一段橫跨漫長時間的坎坷旅程──從殖民者如何替島上人群擅自劃定『族群階序』、國家制度與知識如何『從上往下』滲進部落日常、原本饒富象徵的小米如何由『中心』退居到商業化耕種的『邊陲』。本書帶領我們窺見殖民者的想像、制度與部落的糾葛、及大地上作物的興衰起落。這本引證豐富、條理清晰的著作,為了解部落與現代國家的漫長糾葛,提出了關鍵與適時的貢獻。」
─節錄自推薦序/林傳凱(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林駿騰 著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出版
ISBN:9789869064590
出版社:東台灣研究會
規格:平裝 / 164頁 / 普通級 / 初版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