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故事:大稻埕街區生活書寫
內容簡介
每一次行動和論述對「我城」的描繪,都是對居住之地的深情回應。
談論臺灣文創與城市經營,為什麼繞不開大稻埕?
1980年代,「我愛迪化街」運動保留了在地的歷史建物,也為日後的文創聚落奠定下空間基礎。
而綜觀大稻埕歷史,更有著女學生、撿茶女工、老闆娘、女給、藝旦、看護婦、產婆……眾多女性行過街市、追求自主生活的身影。
時至今日,在地居民、文創工作者與政策協商下,共同描繪大稻埕的生活樣貌。
——當我們談論大稻埕,我們可以談論什麼?
臺藝大藝政所教授殷寶寧老師,從都市文化治理角度出發,走過形塑了在地認同的「我愛迪化街」運動,注視大稻埕歷史上女性現身之處,論析文創聚落的政策與論述生產,並重新檢視博物館與在地的互動關係。
我們的城市可以是什麼樣子?每一次行動和論述對「我城」的描繪,都是對居住之地的深情回應。
從最貼近記憶與生活的地方開始,再走一次大稻埕。
本書特色
★從女性生命經驗及在地人的視角出發,書寫大稻埕的故事
★兼具學理與政策實務執行的觀察角度,適合關注文化治理的你
★不只是感性書寫,也不只是學術論述,以人為本,關照在地
作者簡介
殷寶寧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臺北北門外出生,淡水河水門的國慶煙火,為幼時最璀璨的天空記憶。
敕使街道與北淡線鐵道間的聚落長大,大稻埕第二公學校校友。這個移動軌跡與淡水河環抱了大稻埕,迄今仍每日奔波出沒於淡水河流域。
現職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專長領域包含建築與文化研究、文化資產與博物館、性別研究等。
近年出版專書:《性別與設計:建築與女性主義的邂逅》、《淡水文化地景重構與博物館的誕生》、《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
目錄
‧推薦序
‧序
‧第一章 重新敘說我城故事
一.我是大稻埕人?
二.「我愛迪化街」
三.故鄉沒有年貨大街—— 都市文化治理的臺北認同
四.專家系統與地方認同
五.文化治理迷途?「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與「大稻埕博物館」
六.我城故事,打算怎麼寫?你也是大稻埕人?
‧第二章 「我愛迪化街」的大稻埕在地想像
一.迪化街的歷史時空
二.「我愛迪化街」保存運動的時空場景
(一) 在地商家與居民感受的視角
(二) 重要催生者:丘如華女士與樂山基金會
(三) 公部門技術官僚專業價值的支撐
三.媒體傳播的能量
四.從都市計畫到文化資產保存路徑上的披荊斬棘
‧第三章 從家庭到城市:大稻埕中的女性
一.臺灣女性的在地歷史與空間現身
(一) 臺灣女性的歷史面貌?
(二) 從空間變遷切入歷史想像
二.女性主義地理學觀點:資本主義空間與性別位置的翻轉
三.走出家庭的女性:女子首學與宣教事業
四.大稻埕女子公學校
五.掙脫身體與禮教的束縛?黃玉階的至善堂與解放纏足運動
‧第四章 走向城市的女性樣貌
一.港町與千秋街的茶葉世代:騎樓下的揀茶女工
二.穿梭家與店的大稻埕老闆娘
三.性別化職業的積極主體:從「藝旦」到女中
四.看護婦與產婆
五.從女性主義城市到反公共領域?
‧第五章 大稻埕「文創聚落」:飲食文化、美食地景與文創轉向?
一.大稻埕文創好生意?
二.大稻埕無形文化與創意產業的美學化
三.「文化創意產業」定義的在地闡述
(一) 臺灣文創政策的殊異性
(二) 文創產業與在地文化的關聯
四.文化創意聚落與美食地景
(一) 大稻埕=「年貨大街」?
(二) 「文化引導都市再生」:大稻埕美食地景
五.牽動與互動:文創產業與在地產業的關聯
(一) 這不是我的「年貨大街」!在地商店街與市集的衝突
(二) 不只是商店,這裡是我的家
(三) 導覽與故事訴說—從藥材到藥膳體驗經濟的創新實踐
六.從美食地景到創意產業:大稻埕的美學化消費
‧第六章 兩座博物館:大稻埕
一.從老街上誕生的博物館開始提問
二.老屋、老街與博物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與迪化二○七博物館
(一) 為何選擇落腳於此?
(二) 老屋再生與博物館服務
(三) 街區老屋與博物館展示
三.博物館與在地文化保存
四.街區博物館:走出國族主義
‧第七章 尾韻
一.想要說什麼呢?
二.為你留下記憶/ URS
(一) 你們的城市記憶
(二) 已經過去卻想留下的故事
三.URS vs. 大稻埕
(一) 大稻埕的空間優勢
(二) 文化是好生意?商業即是文化?
(三) 社區守護導向的都市保育觀點
(四) 批發零售業?文化觀光還是創意產業?
四.我城,是嗎。
‧附錄
‧參考文獻
ISBN:9789860604733
出版社: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
規格:平裝 / 325頁 / 15 x 21 x 1.6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