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原住民與台灣社會:國立臺灣博物館藏清代古文書的線索
內容簡介
本書以傳統活動區域與廣大山區有直接關聯的臺灣本島山居原住民為主軸,進行其18–19世紀原漢關係的社會文化史探討。素材主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之清代臺灣原住民相關古文書,同時也融入圖像、原住民文物、地圖等資料。透過此時期原漢關係運作之不同社會歷史面向,及其涉及的相關原住民地域群體之資料剖析,本書嘗試說明各原漢關係面向對山居原住民社會與文化發展的影響,山居原住民對原漢關係面向時而展現的社會文化態度,及其受此牽引之社會文化變遷對所處區域或臺灣整體發展所具有之意義—即將山居原住民置於18–19世紀臺灣整體社會框架中思考,並初步檢視其於臺灣一體性概念萌芽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後則嘗試以博物館蒐藏的資料為本,重新綜述在此臺灣多族群社會建構之早期階段中,與山居原住民有關的原漢關係之概要。
作者簡介
吳佰祿
原住民文化研究者,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士、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國立臺灣博物館人類學部門多年,對其原住民、歷史蒐藏多有接觸。
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原住民文化、物質文化研究,著有《館藏19-20世紀臺灣歷史地圖》(2020),及相關研究論文計二十餘篇。
目錄
作者序
序論
第1章 歷久不衰的族群政治運作原點--番社行政管理
第2章 族群接觸與衝突的組曲--內山原漢關係複雜化的特性
第3章 凝視「邊陲山區」--原住民縣市與部落分布
第4章 「開山」尋路--「山通大海」的新架構
第5章 「招撫」邊隅--納編山區原住民新土
第6章 安營與收編--內山新安全網
第7章 內山新槓桿的戰事
第8章 全臺就撫?--風賞與功獎的現實顯影
第9章 內山邊區的墾殖風潮--「新幹線」或牛步的巨輪?
第10章 牡丹社啟示錄--山居原住民對外平行關係的消退
結論
附錄 臺博館相關藏品基本資料表
參考書目
ISBN:9789576389801
出版社:南天
規格:精裝 / 310頁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