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城事: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
內容簡介
臺北市身為臺灣首善之都,臺灣的都市發展,多參照臺北市訂定的制度或模式,作為各地發展的依歸。但臺北市由於歷經多種時代性 的因素,造成各地發展不一,終究需面臨改善、保存、更新等都市議題,但每個區域又有著各自不同的問題需要面對,造成改革往往窒礙難行。
從歷史角度看,二次戰後臺北市城市發展歷程與戰前日據時期都市計畫密切相關。臺北市現代都市計畫歷程濫觴於十九世紀末,並在一九三〇年代初步入新的里程碑。十九世紀末開始的臺灣城市規劃應是內容較為侷限的「市區改正」,並非真正完整意義的「現代都市計畫」,然而已經對百年來臺北城市空間的現代化奠下基礎。一九三〇年代初期啟動的都市計畫,是日本殖民政府官僚在西方現代都市計畫理論的指導之下,在臺灣試行的計畫,具有高度的實驗性,卻對今後臺北城市空間的構成產生了結構性的影響。
一九四五年臺灣政權易手,導致既有都市計畫制度、人員與執行產生某些變革,但整體而言,臺北市既有都市計畫體系並未產生根本性改變,反而因為戰後重建與新移民大量湧入累積了不少的「都市問題」,對既有的以及下階段的都市計畫體制進行挑戰。
一九六〇年代是戰後臺北都市計畫體制更異的第一個關鍵期。從一九六〇年代初引入聯合國專家的指導、都市計畫體制本土化的試行到臺北市改制院轄市後的觀念與體制革新,為戰後幾乎陷於停滯的都市計畫推行,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接軌了高度經濟發展時期的一九七〇年代與一九八〇年代。 一九九〇年代臺北市都市計畫體制再次進行大幅更易,其標誌性的作為就是在一九九三年將原有都市計畫處擴大改制為都市發展局,同時都市設計也在隨後逐漸成為體制的一部份。這時期臺北市都市計畫面臨的是全球化的挑戰、市民集體力量的快速崛起與城市再發展的問題叢結,已無法如之前一樣,藉著外國理論的輸入來解決問題。藉由都市計畫的在地實踐領頭來重構理論,變成是最急切的問題。
本書選定臺北市二十三個重要發展區域,彙整自二次大戰後,臺北市發展的重要歷史照片及規劃資料,將區域改革進行時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採取的規劃手法,深入淺出的忠實呈現。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林秀澧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碩士,英國倫敦大學(UCL)巴特雷規劃學院碩士。曾任Dialogue建築雜誌主編,參與多項展覽活動執行與建築都市專書編寫,現職事務所展示企劃及展示工程專案經理。
高名孝
築閱行銷企劃有限公司企劃總監。淡江大學建築系出身,曾任Dialogue建築雜誌特約主編,經歷包含建築行銷、國際展覽等領域,專長於建築、旅館、房地產、廣告、展覽等企劃與執行,並於相關行業內參與多項活動。
目錄
006 序 戰後七十年:回首是為遠望
008 導論 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研究計畫
城事一 落腳到定居
026 臺北市戰後都市及公共住宅發展的未竟之業
034 UHDC--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
040 南機場公寓--安置違建的整建住宅
052 民生東路新社區--美式鄰里單元新社區規劃
062 柳鄉社區--第一個以區段徵收方式辦理之都市更新案
城事二 不斷擴張的市政藍圖
074 與時俱進的規劃策略
080 營邊段計畫--未實現的副都心
088 信義計畫區--以新規劃方法引領的副都心開發
106 基隆河截彎取直--都市發展新生地的出現
114 內湖科學園區--產業轉型的契機
112 南港經貿園區--知識經濟新核心
城事三 運輸變遷下的區域轉型
136 交通變革帶來更新契機
142 臺北鐵路地下化--都市縫合的推手
150 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百年不間斷的進行式
170 中華路--臺北西城牆的變遷
182 西門町行人徒步區--商圈自治的起步
192 光華商場--舊書間誕生的秋葉原
城事四 變動與保存
204 找尋臺北城市的主體性
214 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老街保存機制建立
228 大安森林公園--停滯六十年的都會綠地
238 十四十五號公園--康樂里拆遷
246 建成圓環改建--遺落的臺北記憶
256 四四南村--眷村文化地景保存
264 寶藏巖聚落--藝居共構活化保存
272 糖廍文化園區--大理街社區再造
282 華山文創園區--從酒廠到展場
292 松山菸廠--開發與保存的競合之地
302 結語 八○後臺北城市規劃專業的發展脈動
314 附錄 戰後臺北市城市發展歷程大事記
ISBN:9789866204906
規格:平裝 / 320頁 / 15.5 x 24 cm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