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福爾摩沙》特刊4號:校史探究
內容簡介
《臺灣學通訊》特刊「少年福爾摩沙」今年推出第4號,配合十二年國教一○八課綱在歷史學方面學校的自主性,訂定了「校史探究」的主題,涵蓋校史的建構、探究與推廣,並登載學生校史「探究與實作」,堪稱「畫龍點睛」,邀請讀者好好品味欣賞。
導讀
校史的建構、探究與推廣
文/蔡錦堂(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臺灣學通訊》特刊「少年福爾摩沙」今年推出第4號,配合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在歷史學方面學校的自主性,訂定了「校史探究」的主題。
「焦點報導」方面,蔡錦堂談到建構學校校史,可從學籍簿、畢業紀念冊、沿革志、老照片,以其校園內存在的銅像,石碑等文物,追尋學校歷史。戴寶村從北投平埔族社域舊地名,追蹤北投陶瓷產業、賽馬場、復興崗政工幹校,從地名變遷,運作地方史與校史的連結,供探究地方歷史與校史建構時的思考。
凌宗魁則由總督官邸、公會堂等地露臺建築,談到臺北一高女、二高女、三高女的校園露臺設計,討論權力與階級的彰顯,也鼓勵國高中生可從學校的奉安殿、校內神社、司令臺、銅像、校舍奠基石等獨特的印記,探討校史變遷。
游振明描繪1922年成立的五所州立中學校:臺北第二中學校、新竹中學校、臺中第二中學校、臺南第二中學校與高雄中學校的設立緣由、日臺人學生比、校址變遷,以及戰後的改制;今天是這五校的建校百年,以「臺灣五中.世紀春風」作為紀念。
賴冠妏論述戰後臺灣學制從日治時期德國式的「六五三三」制,改變為美國的「六三三四」制,一學年三學期改為兩學期,各級學校亦陸續變動校名與職級、修業年限;各校在討論戰前與戰後校史變動時,這篇短文可以提供一些有效資訊。
林皇德撰寫腳本、徐恩慈編繪的漫畫,介紹有關作家楊逵從臺南第二中學校走向新世界。由於篇幅關係,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掃描QR code,延伸閱讀《南一中百年風雲》、《不屈的靈魂-楊逵》。漫畫的製作也是新一代校史研究推廣的利器。
許佩賢討論日治時期公學校畢業生的升學選擇。她以臺灣語文學家王育德為例,敘說當時的升學考試歷程,也對女學生的升學管道做了簡述。謝濟全以嘉義農林學校的校歌來詮釋嘉農的「學校特色」(附校歌影片QR code)。從校歌、校徽、校訓以及學校的社團活動,也能彰顯出一個學校的特色。
北一女中教師林佳潔鑑於學校的校史室並非常態性開放,且解讀校史資料需要高度語文能力與歷史素養,建議學生可以從學校與周遭的連結、校舍建築結構、校園一隅的石碑、造景等文物著手,重塑學校歷史;他也提出了北一女的防空洞與戰前戰後校訓「正強淑」、「公誠勤毅」石碑,作為校史建構的例證。
周慧茹列舉日治時期學校透過實作,發展地方特色、學校特產,例如大甲帽的編織、月桃葉工藝品的製作,發展實學內涵。謝仕淵以日治南一中的野球部為例,認為日治時期的學校社團經驗,是學生知識探索歷程之外的另一部分校史。
李昭容的「淑女養成記」敘述高等女學校學生習得知識技能,也學習家事技巧、廢物利用、禮儀做法、裁縫、烹飪等。
歐素英則以日本時代三月楝花開的畢業季節,說明畢業紀念冊是觀察校園活動變遷的重要紀錄。
本刊最後登載的四篇學生校史「探究與實作」,堪稱「畫龍點睛」,建議讀者好好品味欣賞。
目錄
歷史探究-從挖掘校史開始
嘎嘮別與復興崗 從平埔社域到軍事學校
校園露臺 彰顯權力與階級
臺灣五中.百年樹人
戰後初期 學制的銜接與變革
楊逵 從臺南第二中學校走向新世界
日治時期公學校畢業生的升學路
從校歌研究校史 以嘉義農林學校為例
從校園一隅 探索百年遺緒
結合地方特色 展現實學內涵
熱血青春 以日治南一中野球部為例
高等女學校 淑女養成記
戀花盛開時的回憶
探究校史 寫出追蹤實作
彰化高中 大楠公銅像獻納紀念碑
竹中劍道館-古蹟.創心
給勇氣與韌性兼具的丁韻仙學姐
追尋臺南二高女記憶 發現蔡瑞月
出版社:國立臺灣圖書館
規格:平裝 / 63頁 / 19 x 26 x 0.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