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加嘉
國島水馬 入選 臺展第1(未展出)、2回
以漫畫插圖聞名於日治臺灣的國島水馬,著有一本頗受矚目的《漫畫台灣年史》(註1)。此書以一幀又一幀的漫畫紀錄了日本政府之於台灣的各項政策施為和時代大事,透過誇張的人物姿態與逗趣的圖像,讓人對歷史更加印象深刻。
然而,較少有人知道的是:這位漫畫家畫的不僅是小品插圖,更有參與官方美術展覽的大將之作。在1927年的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國島水馬交出的作品,是兩幅比人還高的大尺寸門神畫像《蓬萊の門神》。然而,這兩幅畫像的創作,竟然被當局認為是「忤逆之舉動」,即使得名,也不能在展覽中亮相!到底這幅作品觸犯了怎樣的禁忌?
對台灣文化富有高度熱情的國島水馬,首回臺展便選擇了台灣人熟知的門神為作畫主題。這幅畫的作法不同於傳統廟宇的門神畫風,國島氏以漫畫手法刻劃面部,充份表現了人物的情緒。此外,衣著、姿態與神情的描繪,也都相當細膩。簡筆與漫畫化的誇張風格,與一般印象裡的門神形成強烈對比,吸引觀眾駐足。不僅以創意取勝,這幅畫對於細節的嚴謹處理,更讓人讚佩。
《蓬萊の門神》可說是國島水馬傾盡心力之作。這幅畫的靈感,得自新公園音樂堂前松山醫院二樓接待室的門神(至於一所醫院的接待室裡為什麼會有門神,這是個謎)。畫家利用閒暇時間,到台北、淡水、基隆等地的廟宇針對門神進行素描,再回到工作室將這些作品統一混合後畫成草稿,並不斷地進行修改。
國島水馬將嚴謹的用心與態度展現在畫作細節當中,使得這件作品堂堂入選在第一回臺展,並成為標價最貴的作品。根據《臺灣日日新報》的描述,這幅畫在當時的賣價高達一千五百圓。(註2)考慮到當時住臺北的日本人每日平均開銷僅55.5錢,(註3)這幅作品的高昂賣價,必然是當年臺展的焦點吧!
然而,《蓬萊の門神》在展覽開幕前夕,卻慘遭撤出。根據臺展審查員鹽月桃甫的回憶,這一事件是因為當年的政府「長官恰巧看到這作品時目光流連,認為神明的臉很像某位台灣的名望家,因此有礙教化,最後決定撤出」。(註4)
那麼,這幅畫到底是像極了哪兩位「名望家」呢?國島水馬為何選擇將這兩個人畫成門神?長官所謂的「有礙教化」又是為什麼呢?
讓我們從這幅畫裡的線索開始抽絲剝繭吧!
細膩端詳老照片裡這兩幅直立的門神畫像,可看到左側為一名身材挑高、臉型瘦削、戴著圓框眼鏡的門神,手裡持著鐵棒,神情嚴肅的直視前方。右側的門神則顯得體態豐腴,臉上也掛著眼鏡,一手拿著法器,另一手則舉置眉上,彷彿凝視著遠方。《台灣日日新報》的臺展「畫室巡禮」(臺展アトリエ巡り)專欄曾針對這幅作品進行介紹,文中提及:「門神大多是一個肥胖、另一個瘦高的模樣。若要以台灣本島人來做為前述門神的代表,前者可以是林熊徵,後者則可為辜顯榮」。(註5)
畫裡的兩個門神,其身形與面部特徵,不難使人聯想到當時聞名於臺灣的仕紳商人辜顯榮和林熊徵。如眾所皆知,辜顯榮曾經陳遞擬請日軍進入台北城的請願書。之後,他被任命為台北保甲總局局長,又拿到了樟腦、食鹽、製糖等種種事業的專賣特權,商業版圖可說是相當寬廣。至於林熊徵,則是日治時期板橋林家的代表性人物。他是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社長,1919年更創辦了華南銀行,成為當時的台灣首富。
身為在台日人,國島水馬,將這兩位日本政府相當重視的仕紳,以嘲諷漫畫的手法,詼諧地呈現為臺灣門神的形象,想必觸動了政治上的敏感神經。而綜觀歷史,辜顯榮與林熊徵,都是當時左右台灣政治經濟命脈的人物,同時也是總督府的合作對象。「長官」的擔憂,或也透露出殖民政府對於畫座審查的保守態度。
僅管國島水馬曾提出抗議,然而在官展的壓力之下,這件作品終究在官方資料內銷聲匿跡,只留下當時的藝術評論和新聞,紀錄下這幅最終缺席於舞台上的畫作。
#名單之後031
註釋:
- 國島水馬畫,謝里法圖片提供,戴寶村解說,《漫畫台灣年史》,臺北市:前衛,2017。
- 參見〈クチナシ〉,《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0月24日,第2版。
- 1909年臺北地區日本人平均每人每天生活費資料,參見王慧瑜,《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日本人的物質生活》(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頁32。
- 引自鄉原古統,〈臺灣美術展十周年所感〉,收錄於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市:雄獅,2001),冊上,頁529。
- 作者譯自〈臺展アトリヱ巡り(五)本島の門神として:林、辜兩氏を描く〉,《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9月10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