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教我種樹薯,請你喝珍珠:從高銘村〈キャッサバ〉(樹薯)談起

撰文|李知灝(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高銘村 入選  臺展第8-9回;府展第1回

圖 / 魏真彥

1935年,第9回「台展」會場。

「何これ?」(這是甚麼?)
「キャッ…サ…バ`,わかりません。」(kiyas…sa…pa,我不知道)

繪者是嘉義市元町的「高銘村」,為書畫自勵會會員。在林玉山先生的指導下,去年才以21歲之齡,入選第8回「臺展」的東洋畫部。根據當時《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高銘村自己說當時的作品〈無花果〉,是寫生庭院中栽培的尋常植栽而成。但是在這一年的第9回「臺展」中,他卻選擇了一種相當特別的植物,迥異於其他畫家所取材的常見花鳥人物,而以「キヤツサバ」這個當時大眾還相對陌生的農作物入畫。在畫面中,田埂上一排筆直而堅韌的莖幹拔地而起,從芽目長出的葉柄,每枝都長著七片梭形的葉子。這就是「樹薯」。

高銘村照相,摘自《台灣日日新報》1934年10月24日夕刊2版
〈無花果〉,第8回台展入選,第8回台展圖錄
〈キャッサバ〉(樹薯),第9回台展入選,第9回台展圖錄

在當時,樹薯被視為是新興的經濟作物被引進台灣,在1933年5月4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裡就出現〈臺南州下栽種樹薯 甲當利益千圓〉的報導:

臺南州下農耕地,為數冠於全島。最近農家思想發達,爭栽異種,現已漸趨於栽種樹薯。初由某內地人對南洋方面直接移入,作食品以外,可充染布及製餅原料。(註1)

當中點出樹薯最早由日本人直接從東南亞一帶引進台灣,除可作為食品食用之外,更可充作染布與糕餅製作的原料,每甲地的經濟價值應有千圓之多。在當時一頭水牛價值約75圓,由此可見當時對樹薯的經濟價值有著相當高的評價。這也驚動了當時的臺南州知事今川淵,在同年9月19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視察樹薯〉報導中就說:

今川臺南州知事,去十六日午前中,帶押見技師及林文書課長,由樂滿新營郡守導往視察白河庄竹子門臺灣生藥會社所栽培樹薯及製粉狀況,畢于夕頃歸州。該事業將來有望,聞欲計劃擴張於番社庄、前大埔及後大埔,而現在栽培面積有百餘甲云。(註2)

當時樹薯的栽種主要在嘉義市附近的白河一帶,由臺灣生藥會社種植並製作樹薯粉,未來更計畫拓展種植面積,在番社庄、前大埔(今台南東山)、後大埔(今嘉義大埔)推廣種植。此後在10月3日的〈米統制代用作物 栽培樹薯頗有望 臺南州下試作狀況〉報導中更說:

米穀統制減段問題,囂囂如今日,對代作品之栽培樹薯,頗視為有望。臺南州產業方面專門家,強以樹薯為代作適品,對看天田、鹽分地改良地,以後益加擴大,對園地一年作栽培樹薯。(註3)

更是著眼於樹薯容易栽種,可以耐旱、耐鹽的特性,希望作為輔助的糧食作物,也可作為食品或其他工業原料之用,進一步大力推廣種植。而到了1936年,樹薯的種植更拓展到彰化、竹山等地。所以1935年高銘村所繪製的〈キャッサバ〉(樹薯),正反映著地方對樹薯種植的狂熱。

由樹薯製成的樹薯粉,在台灣被製成粉圓、粉條或芋圓等甜品,也加入醬料或油炸物中增加濃稠度或作為麵衣,在食品應用上相當廣泛。此後黑糖粉圓更進一步發展波霸珍珠,成為具有台灣特色的珍珠奶茶。2019年,日本爆發「珍珠之亂」。由於台灣波霸珍珠奶茶在日本的熱銷,造成當地商家競相在商品中加入以樹薯粉為主要原料的大顆粉圓,造就了「麻婆珍珠豆腐」、「珍珠比薩」、「珍珠關東煮」、「珍珠軍艦捲」、「珍珠蛋塔」、「珍珠螃蟹煮」……等,連台灣人都覺得是「暗黑料理」的作法。近百年前日本殖民台灣時期所引進的樹薯,經過百年的演變成為台灣的特色飲品,而同時也成為日本民眾爭相品嘗的食物,這可能是當時人始料未及的演變。

高銘村所繪製的〈キャッサバ〉(樹薯),是目前台府展所見作品中,唯一一幅以樹薯為主角的寫生畫作,象徵當時台灣對樹薯種植的熱情,也勾起台日之間在樹薯這個主題上的淵源故事。在寫生的畫作中,寄寓了當時與現代的熱門話題,也顯現這幅作品的時代意義。

(老實說,我自己喝了那麼多珍奶,也是看了這幅畫才知道樹薯長這樣。)

〈蓖麻〉,第1回府展入選,第1回府展圖錄
#名單之後149

註釋:

  1. 昭和8年5月4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夕刊n04版19330504
  2. 昭和8年9月19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夕刊n04版19330919
  3. 昭和8年10月03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夕刊n04版19331003

推薦閱讀

相關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