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宜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
古川義光 入選 臺展第1、2、3、4、10回、府展第3回
約莫百年前,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許多日本人來臺遊歷且定居,古川義光便是這其中一人。當時若提起「古川」,怕是有不少人腦中會馬上浮現位榮町或築地町的「古川洋服店」(圖1);無論是訂製制服、官服,抑或時下最流行的服裝,這裡應有盡有。不只會舉辦五折跳樓大拍賣,每到逢年過節還會刊報恭賀街坊鄰居(圖2-3)增加曝光率,也難怪上至官廳,下至坊間民營機構如醫學校、紅十字會都是他們的老主顧(註1)。
這古川一家的老家在盛產蜜柑的四國愛媛縣松山市,但為何會選擇來臺開店,還得從古川的大哥,洋服店創始人古川松次郎開始說起。話說日俄戰爭時,他作為廣島第五帥團陸軍御用商負責洋服貨品貿易,此後將殖民地發展視為一生己業,毅然決然在1910年飄洋過海來臺開業(註2);接著以植栽蘭花達人聞名全國的二哥古川正義受大哥招攬也移居臺灣,擔任總督府纖維品物價專門委員與臺北洋服商聯合會長(註3)等;古川義光從小在哥哥們的耳濡目染下對此也有所造詣,曾撰寫〈SKIRT的變遷〉(註4)並參與時尚座談會討論,與會者包括大阪朝日臺灣通信部長與楊佐三郎的夫人等(註5),若說古川家引領著一代時尚風潮也不為過。
然而在聞名遐邇的古川洋服店之下,古川作為畫家的光芒沒有被掩蓋,倚靠的全是他自身對繪畫的熱情。就讀臺北第一中學校時,他被石川欽一郎發掘在中學校畫會展現,畢業後於藤島武二門下五年。(註6)平時和朋友寫生、參與社團、開畫展,還兼差為劉金波小說〈惡魔の使徒〉和《文藝臺灣》繪插圖(圖4-5)。
在臺展前就已被稱作繪畫天才(註7)的他,曾和「赤土社」(註8)同好在家裡店鋪附近的臺北新公園(今228和平公園,圖6)ライオン(Lion)喫茶店開展。這裡是臺灣第一家咖啡館兼複合式藝文空間,販賣紅茶或咖啡等西餐,帶動臺北咖啡流行(註9),可以想像古川熱衷於此西方文化的日常模式(註10)。
在第一屆臺展後,《臺灣日日新報》專欄〈臺展畫室巡禮〉曾稱頌過古川那如天才般的洋畫才能,有著藤島武二影子的靜物畫明暗對比鮮明、色彩諧和統一,甚至讓人感受到九谷燒瓷器的繪製太過細緻。(註11)整體畫法讓人想起其臺展作品〈靜物〉與〈蘋果靜物〉(圖7-8),水果與容器繪圖細膩清晰具立體感,不過如此特色卻隨時間而消逝。
臺展第四回〈靜物〉(圖9)一改過去安穩與相對整齊的構圖,讓布幔、桌巾與水果與容器間交匯創造多層次,至府展第三回〈青魚圖〉(圖10)時已可看出古川用色塊呈現魚和碗的形狀,取代細緻潤滑的筆法,而其繪畫風格究竟為何會改變,從當時比賽評選與藝評或可略知一二。
「某美術家談」論及其臺展第一回作品,表示物件被如實地描繪可見畫家努力的蹤跡,但色彩間調性不夠協調,認為再多加鑽研,於寫實派會發揮得更好(註12);鷗亭生則特別在一票靜物畫中點出古川之作較有協調感,可卻不認為寫實呈現靜物定是加乘效果,直指作品藝術氣氛被抹殺(註13),由此可見藝評家對古川的寫實繪法評價並不一。
古川入選臺展的第一至四回中,靜物類特選作唯有廖繼春和楊佐三郎之同名作〈靜物〉(圖11)(註14);多角度構圖、粗曠筆觸速寫呈現光影的流動感等依稀可見後印象派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的痕跡。由此推測古川或許為迎合評審委員品味,改變畫法喜好和習慣,他那逼真得如照片般精緻的描繪,在有些人看來也許太過寫實清晰,反而扼殺人們因朦朧所產生的情感和幻想空間。
作品多以室內能繪製的靜物畫為主(註15)的古川,雖無太多閒暇但一有時間便會出外尋找祕密景點寫生(圖12-14)(註16),如〈島のある風景〉島形和〈海の見える風景〉地形所見,似是從臺北貢寮龍洞灣岬遙望龜山島而成;由砂岩和頁岩形成的龍洞灣岬位臺灣東北角,往東南方遠望正好見龜頭朝左之景,同時因長年被海蝕與斷層陷落的特殊地形,此處海灣岩形崎嶇富變化,如同畫中那曲折的海岸線與矗聳的岩壁。
一步步追尋著古川踏上臺灣土地的那些模糊腳印,令人見識到移臺日本畫家如何生活、工作,在異地揮灑熱情、堅持理想,在畫布上一筆又一筆地抹上屬於自己的人生色彩。
#名單之後162
註釋:
- 「專賣局、警察本署、作業所、工事部、土木局、法院、醫學校、赤十字社、臺北廳、桃園廳、新竹廳」出自〈古川松次郎君〉,《臺灣人物誌》,頁330。
- 古川松次郎於西元1881年出生,1910年(明治43年)來臺開業。〈古川松次郎君〉,《臺灣人物誌》,頁330;〈古川松次郎君〉,《南國之人士》,頁182。
- 〈古川洋服店店主 古川正義〉,《戰時體制下に於ける事業及人物》,頁429。
- 柿沼文明,〈スカートの變遷〉,《臺灣婦人界》,臺北,臺灣婦人社,1934.10.10,頁44-45。
- 柿沼文明,〈流行をかたる座談會〉,《臺灣婦人界》,臺北,臺灣婦人社,1934.10.10,頁26-43。
- 〈臺展アトリヱ巡り(二) 天才豐かな 本島畫壇の新人 洋畫=古川義光氏〉,《臺灣日日新報》,1927.09.07,第5版;〈中學校洋畫會〉,《臺灣日日新報》,1916.05.28,第7版。
- 〈洋畫展覽會 臺北出身の古川氏〉,《臺灣日日新報》,1919.08.07,第7版。
- 〈赤土會展覽會 昨今兩日博物館に〉,《臺灣日日新報》,1921.05.29,第7版。赤土社由設計過臺北市徽的高木義幸創立。
- ライオン(Lion)喫茶店由「臺北俱樂部」於1912年(明治45年)轉型。內容參考林芬郁,《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臺北,貓頭鷹,2020。
- 臺北新公園和總督府、總督和民政長官官邸比鄰,是當時的熱門文化場所,造景呈現噴泉和歐式花壇之花葉特徵,常有音樂會和展覽。公園內的ライオン(Lion)喫茶店平時販賣紅茶或咖啡等西餐,是現代複合式藝文空間的先驅。
- 〈臺展アトリヱ巡り(二) 天才豐かな 本島畫壇の新人 洋畫=古川義光氏〉,《臺灣日日新報》,1927.09.07,第5版;〈中學校洋畫會〉,《臺灣日日新報》,1916.05.28,第7版。
- 某美術家談,〈臺灣美術展覽會號/臺展を見て〉,《臺灣日日新報》,1927.10.28,第5版。
- 「業餘者所展出的作品好像事先說好了都是靜物畫,這也不是特別奇怪的事。看了這些靜物畫,比較一番也有些有趣的感想浮現出來。那就是說,許多靜物畫中,每個靜物好像是一個個各別思考,各別畫出來的,這些靜物之間沒有整體的關係。你左我右的樣子,壺與水果五個各自畫成,而不是五個靜物渾然一體地畫出協調的境界。古川義光的靜物在這點上好像稍微成功。但有些畫得太過了,反而抹殺了藝術氣氛。」鷗亭生原名大澤貞吉,時任《臺灣日日新報》編輯。鷗亭生,原刊〈臺展評西洋畫部四〉,《臺灣日日新報》,1927.11.02。節錄:顏娟英譯著,〈第一回臺展評〉,《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臺北,雄獅,2001,頁191。
- 臺展競爭激烈,以第一回臺展為例,西洋畫參賽作品達至473件,但入選僅88件。而從第一回至第四回入選作品有70-90件不等,而其中西洋類靜物畫則約有13-18件。參賽作品數據引用王秀雄,〈日治時期臺、府展的興起與風格探釋兼論支援官展的大眾傳播與藝術批評〉,收錄於臺灣創價學會藝文中心執行委員會企劃,《日治時期臺灣官辦美展(1927-1943)圖錄與論文集》(臺北市:勤宣文教基金會,2010),頁17;入選作品由筆者自行整理,參考臺展資料庫作品,http://ndweb.iis.sinica.edu.tw/twart/System/database_TE/04te_search/index.jsp(2020.05.07點閱)
- 〈臺展アトリヱ巡り(二) 天才豐かな 本島畫壇の新人 洋畫=古川義光氏〉,《臺灣日日新報》,1927.09.07,第5版。
- 顏娟英譯著,〈十人展同人談臺灣風景〉,《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臺北市,雄獅,2001,頁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