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晏(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
張翩翩 入選 府展第1回
「翩官!翩官!別騎這麼快,等等我們!」聽到幼妹與家僕邊呼喚邊碎步追趕的聲音,沈浸在速度與微風滋味中的張翩翩,這才停下了鐵馬,略顯羞澀的溫婉一笑,或許這便是此照捕捉到的一瞬寫照。張翩翩之子黃奇智先生回憶起遠嫁香港的母親,在臺南娘家被家僕們尊稱為「翩官」,取其名加上一個「官」字,這是講究古禮的大戶人家才會使用的稱法。(註1)母親與眾不同的文藝氣質與藝術涵養,也是在這樣的家庭薰陶之下長成。
張翩翩出生於大正八年(1919)四月二十九日,為臺南顯赫的張襟記望族二房之後。因父母早逝,由熱愛藝術的長兄張常華拉拔成長,自小聽古典樂、賞西洋畫,浸淫在藝術氣氛濃厚的生活中。張常華為家族之長,思索弟妹們的未來,一番思量下,有意栽培妹妹們走上藝術之路。翩翩與珊珊自中學期間就開始習畫,當時請來前輩畫家廖繼春擔任家庭繪畫教師。廖繼春經常帶著兩姊妹到各地寫生,並在張家大宅二樓,那擺著各類石膏像與油彩素描的大畫室上繪畫課、探討何謂藝術之道。(註2)
其中姊姊張翩翩在繪畫上的天賦與造詣,尤其突出。畢業於臺南一高女的前一年(1936),她便以一幅西畫作品入選臺陽美展,初試啼聲。(註3)1937年,張常華送妹妹們赴日留學,翩翩進入熊谷美術研究所,師事熊岡美彥。(註4)沈浸在藝術的養分之中,在赴日隔年十月,達到其藝術成就高峰:日本第二回新文展(前身為文展、帝展)入選者中,翩翩以〈靜物〉一作躍上檯面。她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入選者,也是繼陳進之後第二位入選的臺籍女畫家。(註5)同年入選的臺籍畫家還有李石樵、陳永森,以及翩翩的恩師廖繼春。(註6)
同月又再度傳來佳報,翩翩又以〈靜物〉為題,入選臺灣第一回府展。此作採印象派與寫實派的折衷主義畫法,以後牆留白、桌面置前,擺滿豐富多元的物件中,石膏像尤其聳立突出做為畫面營造,種種特徵明顯傳承其師熊岡美彥的風格脈絡。
兩次接連入選臺日指標性藝術大展,使翩翩開始聲名大噪,連陳澄波這位帝展入選常勝軍的大前輩,也知曉這名畫壇新秀,從翩翩寄給陳澄波的明信片可見,兩人曾在日本打過照面。當然遠在臺灣的親友們得知入選消息也欣喜若狂,兄長尤其欣慰,覺得自己替妹妹做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她確實頗具繪畫天賦。(註7)
奇怪的是,翩翩自1943-1944年左右返臺後,便不肯再提筆畫畫,甚至是兄長大發雷霆也不為所動,從此一生封筆。後來嫁到香港,夫婿東華醫院院長黃呈權也曾勸她重拾畫筆,終究無果。(註8)或許這就是少年得志吧!在心理上受到很大的壓力刺激,各方對她的期望太大,使其喘不過氣,不如騎在鐵馬上感受微風拂面來得暢快自在。
#名單之後183
註釋
1. 黃奇智,〈大官〉,《信報》,2008-04-26(副刊)。
2. 張瑟瑟,《琴蘊音緣:臺灣第一代鋼琴家張晶晶》,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頁34。
3. 黃冬富,《日治時期官辦美展臺南在地藝術家(含臺、日籍)研究 結案報告書》,臺南市美術館,2019-10-07,頁69。
4. 〈張翩翩さんは 南一女の出身〉,《臺灣日日新報》,1938-10-13(2版)。
5. 黃冬富,《日治時期官辦美展臺南在地藝術家(含臺、日籍)研究 結案報告書》,頁69。張瑟瑟,《琴蘊音緣:臺灣第一代鋼琴家張晶晶》,頁46。
6. 〈大作は昔語り 文展の洋畫入選發表〉,《東京朝日新聞》,1938-10-12(3版)。
7. 張瑟瑟,《琴蘊音緣:臺灣第一代鋼琴家張晶晶》,頁46-47。
8. 張瑟瑟,《琴蘊音緣:臺灣第一代鋼琴家張晶晶》,頁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