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0月19日,劉永福棄城潛逃

日本與清國在1894年爆發戰爭,清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讓予日本。消息傳來,在臺官員及紳商群情激憤,擁立臺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成立「臺灣民主國」試圖拖延時間讓列強干涉力挽狂瀾。
清國擔心和日方和談生變,早已下詔臺灣大小文武官員都要返回清國內地,日軍在1895年5月底登陸澳底(今新北鹽寮)後沒多久唐景崧旋即逃走,日軍順利進入臺北城並於6月17日舉辦始政式。
不甘心就此被日本統治的臺人繼續擁立曾率黑旗軍在越南打敗法國的清國將領劉永福續任總統。

而原以為將快速平定臺灣的日軍近衛師團卻在南進中遭遇臺灣人頑強抵抗,一直到10月初才推進到嘉義,增援部隊也分別於布袋嘴、枋寮上岸,三隻箭頭直指駐守臺南城內的劉永福。
自知大勢已去的劉永福,暗中託人送出求和信給日方並遭到拒絕,最後在10月19日,以巡視安平防務為由,出臺南城前往安平即搭船逃離,五隻愛犬也被安排逃亡。

原本對劉永福寄予厚望的臺灣人得知消息希望徹底破滅,不安的氣氛瀰漫。這時英國領事館又傳來日軍即將於數日後對臺南城發動總攻擊的消息,紛亂的局勢下,望著年邁的親人、幼小的孩童、想著即將飛入城內的砲彈,臺南城居民陷入了絕境…….

長久以來許多人常常無法諒解劉永福為何落跑,民間也有以「阿婆仔閬港(làng-káng)」說法來訕笑(傳言劉永福扮成阿婆上船躲避追緝,不過目前已知記載頂多表示「易容」),也許我們在回顧這段歷史更該思考的是,把自己命運寄託在一個外來政權的官員身上是否過於天真?

當時的情境用現代熟悉的用語來描述,大致就是臺灣人以為反正日清在離自己很遠的地方戰爭,那些世局紛擾都是「假議題」,每天拚經濟乖乖過日子就能永遠維持現狀,卻沒想到兩個帝國將自己作為被支配宰割的對象。在那個當下許多人才意識到需要一個國家來保障自己,倉促成立的臺灣民主國卻發揮不了作用。
這些歷史都不斷在告訴我們,想保障自己安全與尊嚴絕不是理所當然垂手可得,更非寄希望於某某人就沒事了。

圖出自:大英図書館所蔵日清戦争版画( 劉大將軍擒獲倭督樺山審問),虛構的內容反應了當時人們對劉永福的期待。

推薦閱讀

相關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