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晏(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
高均鑑 入選 臺展第3、4回
「時間是一條河,生命在河中載沉載浮……面對滾滾東去的逝水,我們不能令河水洄流,但永遠可以期盼朝陽。」——張香華《明日朝陽照逝水》(註1)
昭和七年(1932)四月,畫家高均鑑的人生戛然而止。從此長眠於家鄉臺南的南郊墳場,也就是現今的南山公墓。
自2018年起「南山公墓遷葬」爭議事件發酵(註2), 在多方人士努力踏查下,「重現府城水文促進會」提報多座墳塚為古蹟,希望藉此彰顯保存南山公墓的歷史價值與特殊意義,其中便包含「霽江高均鑑君佳塋」(註3)。 如此因緣巧合,使我們發現這位畫家存留於世上的一絲紀錄,也確定了他的卒年。
霽江高均鑑君佳塋,位於臺南南山公墓。圖片來源:邱睦容
高均鑑學籍記載其出生日期為明治四十二年(1909)一月一日,加上墓碑卒年,可推斷他約於23歲左右過世。英年早逝使其現存藝文活動資訊並不多,目前僅知他就讀臺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南大學)期間(1923-1927),受到圖畫教師山本磯一的藝術教育薰陶(註4)。 同為南師校友的畫家黃叔鄹,回憶山本老師在教學上「比較重視寫生精神與自由創作,材質的使用以水彩為主。」(註5) 這或許也影響了高均鑑,其入選第3回臺展的作品《朝之臺南運河》(1929),從畫面的暈染痕跡與水漬色塊判斷,此畫使用水彩作為創作媒材。《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記者評論讚賞此作前、後景構圖層次分明,呈現和諧之美。高均鑑善用畫面中兩方河岸線條與前方的戎克船船桅與彎曲船身,交錯而成的動感畫面營造(註6), 從其入選第4回臺展的《朝》(1930)一作可見,畫家再次以靈巧、清新的俐落筆觸描繪臺南市郊運河的早晨風光,博得評審好評。
有趣的是《朝之臺南運河》與《朝》取景相似,河對岸上皆聳立一高樓建築,比對日治時期老照片推測是當時大日本製冰株式會社臺南第二工場。以畫面來看,高均鑑應是在製冰廠對面的碼頭進行取景。英雄所見略同,居住於臺南的日籍畫家桑野龍吉,其第4回臺展入選的作品《碼頭》(1930),與高氏的取景十分相似,畫面皆有明顯的製冰廠作為遠景標的。1920年代末期運河剛完工不久,畫家們踴躍將此景納入筆下,或許是臺南居民對市貌革新感到一股驕傲、興奮之情吧。
不僅在水彩繪畫上的造詣,高均鑑還有一項隱藏版技能,畫漫畫!在1931年《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2、3月的「臺日漫畫」專欄中,可見高均鑑饒富趣味的投稿。他筆下的漫畫人物各個表情生動,肢體豐富,令人驚喜。內容除了符合當期徵稿主題外,或許還與當時時事相關。
高均鑑投稿至《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臺日漫畫」專欄的三則漫畫。(左)《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第四版,1931/03/09 (中)《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第四版,1931/03/30(右)《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第四版,1931/03/16
誰能想到,創作出如此具有生命活力漫畫人物的高均鑑,會在隔年離開人間。我們並不清楚他過世原因,但學籍健康檢查記錄中,高均鑑長期營養不良、肺部疾病與貧血等狀況,或許已是上蒼給予的預告。站在高均鑑的墓前,是我們與畫家最靠近、卻也遙遠的距離。他就在此地長眠,我們卻對他所知甚少。但藉由一塊墓碑,我們能在高均鑑畫家藝術研究資料補上一筆。還有多少發生在臺南土地上珍貴豐富的文史故事,存在南山公墓等待被挖掘,我們指日可待。
註釋
1 張香華,《明日朝陽照逝水》(新北:遠景出版社,2015),序文。
2 南山公墓歷史悠久,溯源最早可至明清時期。2018年1月臺南市政府辦理南山公墓遷葬,若家屬或墓主相關人期限內未自主遷葬,市府會強制代為處理。一群關心臺南在地文化的市民與學者組成「地上臺南」、「守護南山公墓青年陣線」、「重現府城水文促進會」等團體,爭取保存這塊存有先人文化與歷史的土地。「南山公墓議題專區」:https://bca.tainan.gov.tw/News_Content.aspx?n=22304&s=7608470 (2021/05/15 瀏覽)
3 中華日報,〈11墳塚年代 從明朝到民國〉:http://cdns.com.tw/news.php?n_id=23&nc_id=294378(2021/05/15 瀏覽)
4 黃冬富,《日治時期官辦美展臺南在地藝術家(含臺、日籍)研究》結案報告書,臺南市美術館,2019年10月7日,頁138。
5 張國華,〈黃叔鄹先生簡介〉,《黃叔鄹九十回顧展專輯》(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7),頁11。
6 劉錡豫,《朝之臺南運河》,「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https://taifuten.com/oblect/%e6%9c%9d%e4%b9%8b%e8%87%ba%e5%8d%97%e9%81%8b%e6%b2%b3/#squelch-taas-toggle-shortcode-content-2(2021/05/20 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