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晏(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
江海樹 入選 臺展第1、6、8、9回;府展第3回
「紅海樹」、「江海極」、「江梅樹」
第一回臺展於《日日新報》刊登榜單,得知自己的創作《最後之光》入選西洋畫部,江海樹想必十分欣喜。因為這在當時藝壇是件大事,報章媒體定會大肆報導,藝術家聲名鵲起,指日可待。尷尬的是,江海樹在臺展其他相關報導中,或許會錯愕自己的名字竟連續被以「紅海樹」、「江海極」、「江梅樹」(註1)等錯誤姓名刊登見報。
名字不斷被寫錯彷彿是個預兆,這位畫家命中注定在藝術圈裡難以留名,的確至今已快教人遺忘。雖參加多屆臺府展,卻僅止步於「入選」的成績,再加上長年於國小教職任教,並未持續在藝壇活躍,其人其事早已隱沒於時間的洪流之中。在臺府展入選名單中,這樣的畫家多了去了!僅靠著《臺府展圖錄》黑白畫作圖片 ,以及其他寥寥無幾的文獻資訊,實在難以完整勾勒這些畫家的生平。這樣的麻煩局面,或許也是【名單之後】各路寫者們碰到最棘手問題之一。不過總有些意想不到的線索突然出現,從中可以找出蛛絲馬跡,推測畫家可能的過往經歷。
同學是陳澄波,同事是郭柏川
目前我們對江海樹的生平所知甚少,最早的紀錄是他就讀臺北國語學校公學師範科乙部,與同窗陳澄波一同受到石川欽一郎的教導。1917年自師範畢業,隔年返鄉至臺南第二公學校(現立人國小)任職。1927年是江海樹活躍的一年,參加第一回臺展便藉由《最後之光》獲得入選的佳績,此油畫被藝評稱為「固一種獨得之印象派」、「與郭柏川君之《蕭王廟遠眺》足以代表其地方之出品」。(註2)臺南第二公學校任教期間,江海樹曾與郭柏川是同事關係,或許在此機緣下,倆人彼此在藝術上有所交流切磋,共同替臺南地區的特色景致添上精彩的一筆。除此之外,江海樹更積極參與臺南西洋繪畫團體「南光社」(註3)與「綠榕會」(註4),持續浸淫在藝術環境的滋養中。
1929年江海樹轉調至臺南明治公學校(現成功國小),將近十年的時間內,他憑藉《午後的媽祖樓》(1932,第六回臺展入選)、《廟前市場》(1934,第八回臺展入選)、《庭園》(1935,第九回臺展入選)等作多次入選臺展,展現了畫家對廟庭描繪的苦心磨練與選材偏好,以及長期穩定鑽研藝術的堅持意志。
出臺南,入鳳山
現有的江海樹研究,大多停留在畫家於臺南地區活動脈絡,我們對於其後的動向所知甚少。(註5)查閱「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註6)得知1938至1939年間,江海樹並未擔任學校教職,直至1940年他離開故鄉臺南,轉任職於高雄鳳山公學校(1941年改稱為鳳山西國民學校)。依循這條線索,在「國家檔案資訊網」(註7)搜尋戰後教員變動,記錄顯示江海樹於1947年擔任高雄枋山國民學校校長,又於1949年2月調至鳥松鄉仁美國民學校。
抓住江海樹位移的線頭,搜尋高雄藝壇生態,發現他於1963年加入高雄藝術家們主要活動的「臺灣南部美術協會」,成為當年度新會員,其西畫作品也於1966年第十一屆南部展展出。(註8)由此證據可知,江海樹戰後從臺南轉移陣地至高雄後,並未停止創作。甚至到了中晚年時期,還在藝術的道路上持續默默地耕耘著。
#名單之後145
註釋:
- 三個誤植姓名分別見於〈島の洛陽に 新生の第一步を描く 臺南 南光社の同人〉,《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9月26日(第3版);〈臺展を見て 某美術家談〉,《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0月28日(第5版);〈臺展洋畫部入選【最後之光】筆者臺南江梅樹君〉,《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0月30日(第4版)。
- 〈本日開院式 臺灣美術展讀畫記 本島人藝術家尚要努力〉,《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0月27日(第4版)。
- 南光會是當時臺南的洋畫研究團體,1927年7月由洋畫家鈴木清一(1895-1979)來訪臺灣時,帶領業餘畫家所成立的畫會。南光會成員臺籍與日籍皆有,包括:臺南法院檢察官長武井羽二郎,臺南仕紳黃欣、臺南師範學校老師島田清安、倉庫會社臺南分所長高橋清、律師竹內吉平、臺南第二公學校老師江海樹等二十餘位。〈島の洛陽に 新生の第一步を描く 臺南 南光社の同人〉,《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9月26日(第3版)。
- 1927年12月27日,臺南地區業餘洋畫團體「綠榕會」成立,江海樹、趙雅祐、陳圖南是創始成員,聘請陳澄波、廖繼春擔任顧問。顏娟英,《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臺北市:雄獅圖書,1998),頁90。
- 研究江海樹較為深入的參考資料,請見黃冬富著,《日治時期官辦美展臺南在地藝術家(含臺、日籍)研究》結案報告書,臺南市美術館,2019年10月7日,頁32-33。
-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who.ith.sinica.edu.tw/s2g.action
- 「國家檔案資訊網」:https://aa.archives.gov.tw/
- 《南部展畫集—20》(高雄:臺灣南部美術協會),頁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