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6月11日,臺灣作曲先驅江文也誕生日

1936年9月13日,東京日日新聞上刊載了一則新聞,「奧林匹克音樂競技,江文也氏獲得第四名~轉向作曲的處女作:光輝的〈臺灣舞曲〉」,搭配獎牌、獎章以及作曲家的相片,極其醒目的映入讀者眼中。這則又是「奧林匹克」,又是「音樂競技」,又是「臺灣舞曲」的報導,是如何引出了江文也傳奇性的一生、又如何捲動了臺灣音樂史的橫軸呢?

1936年柏林奧運還設有「藝術競技」的獎項,這是日本第一次參加音樂競技。經過國內甄選後,管弦樂組由三位「教授級」的內地(當時日本本土)作曲家,以及一位來自臺灣的二十六歲小夥子江文也獲選,代表日本參賽。令人驚奇的是,日本推出的五首作品,只有江文也以他的處女作〈臺灣舞曲〉(Formosa Dance),獲得大會「獎外佳作」的獎項。雖然無緣擠進前三名,但只有一個名額的獎外佳作,幾乎等同於當屆比賽的第四名了。

這位代表日本取得奧林匹克藝術競技獎牌的江文也,卻不是學院音樂教育出身。1910年6月11日,江文也(本名江文彬)誕生於臺北大稻埕,幼時隨著經商的父母親遷居當時也受日本管轄的廈門,就讀專收臺人子弟的旭瀛書院。十三歲隨著大哥到日本求學,後畢業於武藏高等工業學校。他知道講求務實嚴謹的工科不是自己興趣所在,於是,在高等學校的學業之餘,他也同時在東京的音樂學校發展他真正的興趣:聲樂。畢業不久即通過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徵選,錄製了人生第一張唱片〈肉彈三勇士〉,先後參加多場全國性的音樂比賽,迅速走紅。

單單一個唱片歌手的身分,裝不下江文也滿溢的才華。1934年江文也隨著臺灣同鄉會回鄉巡迴表演,在回鄉感懷與鄉土人情的催化下,創作了第一首鋼琴曲〈城鄉之夜〉,即是日後在奧林匹克大放異彩的〈臺灣舞曲〉的前身。日後,江文也轉向鑽研作曲,堪稱「左手寫曲、右手評論」,先後發表數篇以東西方音樂為主題的長篇論文。無奈的是,這麼一位出類拔萃的作曲家,卻始終因為殖民地人民的身分,無法得到日本本土的認同。在二十八歲那年秋天,他決定接受北平師範大學的邀請,前往北平任教。

然而,在大時代的動盪和推移之下,二戰結束後江文也喪失日本國籍,在北平被國民政府指控為「文化漢奸」,入獄十個半月。政治災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後遭反右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批鬥,1969年甚至被下放勞改。雖然在1978年獲得平反,但多年的勞改已經嚴重影響他的健康,勉強完成遺作〈阿里山的歌聲〉,隨後就在1983年10月24日因腦血栓過世。

從處女作〈台灣舞曲〉到遺作〈阿里山的歌聲〉,江文也的音樂生命雖然都在異地遊歷徘徊,一生在臺、日、中三地之間的夾縫中掙扎,而如此一位命運多舛又才華洋溢的音樂才子,他的經典創作卻始終根植於臺灣這片土地的血脈。
戰後臺灣在長期的黨國教育下,許多記憶被覆蓋遺忘,希望有一天我們能重新找回、認識這些臺灣藝術史上的優秀先賢,並且透過聽眾與演奏家的欣賞與再詮釋,讓他們的作品他們的才華,緊扣著島嶼的脈搏繼續跳動。

本文參考資料多出自《江文也傳:音樂與戰爭的迴旋》,而江文也波瀾壯闊的一生,也被創作成精彩的小說《風神的玩笑》,了解江文也的故事和時代都很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相關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