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在聖堂中與《聖堂》再次相遇─許贊育1932原畫2020再現

撰文|王子碩(聚珍臺灣總監)
許贊育 入選 臺展第6回

許贊育,《聖堂》,1932。圖像引用自財團法人學租財團,《第六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身為文史愛好者,透過對於在地的文史知識解析現代已消失的畫作地點,往往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1932年《第六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中收錄的這幅許贊育的入選作品《聖堂》,就是其中一例。

圖中以穿過大門門柱間的路徑,撐著陽傘的行人漫步在充滿植物的庭院,庭院後方是帶有尖拱門窗,卻有傳統漢式屋頂結構的建築。這個現代已大幅改變的地景,許多人恐怕已難以辨認,卻是老一輩臺南人的記憶,這就是臺南太平境教會改建前的樣貌。

日治初期太平境教會,門口有小橋,右一為巴克禮牧師(Thomas Barclay)。(圖翻攝自太平境教會展示牆。)

1858年清國與列強簽訂《天津條約》,臺灣三港口因此對列強開放,在清國治下與世隔絕將近兩百年的臺灣,終於在大航海時代之後再一次對世界揭開神秘面紗。西方宣教師因此得以來到臺灣,卻面臨極大危險,除了死亡率極高的傳染病,還要面對對外來宗教極不友善的臺灣居民,隨時都可能喪命。蘇格蘭長老教會馬雅各醫師於1865年來到當時的臺灣首府臺南宣教,在看西街設立醫館不到一個月就被造謠以人體器官製藥,遭憤怒群眾包圍攻擊只能逃往旗後(今高雄旗津)宣教。幾年後才輾轉又重返府城,於今青年路府城隍廟西側一帶建立亭仔腳街教堂,之後信徒日增、幾經變革,日治後亦面臨市區改正使亭仔腳街教堂部分拆毀。1901年由吳道源捐位於測候所旁太平境街區域的地,信徒與巴克禮牧師(Thomas Barclay)進行募款起造教堂,隔年竣工,命名為「馬雅各紀念教會」,為長老教會在南部最重要的據點,枝開葉散為許多教會的源頭。教會造型融入臺灣漢式建築的紅瓦,甚至有廟宇常見的圓柱、柱珠。

太平境教會落成時,臺南尚未進行大規模的市區改正,當時教會正門面對前方的溪流「枋溪」,甚至還設了渡河的小橋。幾年後太平境旁的三界壇街由防火空地演變為圓環,圓環中央為促成臺灣快速現代化的關鍵總督兒玉源太郎壽像,堪稱臺南市最核心的中心區域,也使得太平境教會成為臺南人長久記憶的一部分。

1930年代臺南市中心圓環(今湯德章紀念公園)樣貌,太平境教會位於圓環旁。(原圖引用自《日本地理大系 臺灣篇》P.134,日本東京改造社,1930)
約1930年代太平境教會,圍牆與日治初期相較略有變化,門前的河流已加蓋,小橋消失,但門柱依然存在。(引用自客家雲)
筆者數位上色後之1930年代太平境教會,上色後可更容易觀察庭院內的植物。

畫作中的門柱為太平境教會早期的大門所在。太平境教會於1950年代拆除舊建物重建為新貌,舊門柱造型雖有改變但目前依然存在著,即位於今太平境教會左側巷子(中山路23巷)裡面,見證了設立時周遭大馬路(今公園路)尚未開闢,以河流流經之窄巷為場域入口的城市變遷脈絡。

畫作中大門門柱現貌,位於今太平境教會側邊窄巷內。(2020筆者拍攝)
太平境教會1950改建後之樣貌。(2020筆者拍攝)

許贊育與《聖堂》
許贊育生於1911年,祖先自澎湖移民來臺。父親許水連懸壺濟世,漢學根基深厚,母親呂珠於太平境教會服侍,在父母薰陶下,許贊育有了父親以書法為主的藝術薰陶、又有母親給予堅定信仰,成長後進入臺南神學院成為傳道。臺南神學院的求學經歷,也讓許贊育的藝術涵養由書法擴及素描、水彩、油畫。之後於員林與霧峰長老教會長期牧會,藝術與信仰成為許贊育一生的支柱。由此不難理解,許贊育為何選擇太平境教會《聖堂》作為參加臺展的畫作題材。

《聖堂》真跡再現
看著臺展圖錄中的黑白圖片,不由得好奇原作到底是什麼樣貌?這個疑問,在2020年初一次筆者以介紹陳澄波畫冊為主題的演講,會後聽眾提問中意外露出曙光。當時在臺下聽講的黃和隆牧師向我表示,他曾在太平境教會看過一幅油畫可能是陳澄波作品。

聽到消息大感驚訝的我,立刻與太平境教會侯良信長老聯繫,在侯長老協助下在除夕前一天至太平境教會歷史館內直接參觀,畫作雖然並非陳澄波作品,但卻是許贊育的《聖堂》真跡!

許贊育,《聖堂》,1932,太平境教會歷史館藏品,與臺展圖錄內的影像完全一致。(2020筆者拍攝)
太平境教會歷史館內另一幅尺寸較小的《聖堂》。(2020筆者拍攝)
1965年教會老照片中,《聖堂》掛在禮拜堂二樓牆面。(翻攝自太平境教會歷史館)
原本《聖堂》陳列位置目前設置管風琴。(2020筆者拍攝)

在歷史館中典藏1965年的老照片裡,發現《聖堂》這幅畫當時就掛在太平境教會禮拜堂二樓牆面上。顯然許贊育在這幅畫獲獎後,就將這幅入選臺展的珍貴畫作獻給了教會,並成為教會的重要文物,陪伴信徒渡過多年光陰歲月。

88年後,我們在聖堂中與《聖堂》再次相遇,親身感受繪者虔誠信仰與其別具意義的安排。

※ 本文特別感謝太平境教會侯良信長老大力協助。

#名單之後112


參考資料:
‧《灌園先生日記》,1938 – 1948。
‧〈萬水千山暢懷生─許贊育潛藝弘道之路〉,《藝術家》45_1,黃圻文,1997,頁412-415。
‧《臺南神學院校友名錄:創立主後一八七六年》,臺南神學院校友會,1983。
‧《台美族百科全書》,台美史料中心,2016。
‧〈書法家許贊育─堅貞比石 風格如松〉,許丕龍,賴永祥長老史料庫,2012。
‧〈我們的父親睡了(享年97)〉,許贊育子女撰,賴永祥長老史料庫,2006。

推薦閱讀

相關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