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0月27日,霧社事件

1930年10月27日,就在「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開幕後一片歌舞昇平的隔天,賽德克族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率眾襲擊參加霧社公學校聯合運動會的日本人,造成一百多人死亡,史稱「霧社事件」。

起事後消息傳出,引起震撼。日方軍警隨即展開討伐行動,自10月28日開始延續至12月26日才結束,歷時兩個月,起事的霧社群六社人口1234人,戰死、自殺、病死、燒死共644人,減少一半以上。因火力、人力懸殊退入密林的莫那.魯道飲彈自盡,臺灣總督石塚也因霧社事件下臺。這段故事也在幾年前由魏德聖導演拍成電影《賽德克.巴萊》。

霧社事件可以說是當時衝擊整體社會最大的原住民事件,不過明明是以原住民為主體,長久以來可能囿於文字記錄或中國史觀,留下的多是日方觀點文獻或是戰後有目的地以「抗日」為號召的詮釋,最近出版的《「原漢分治」下的人群隔離與跨界》透過過去未開放、較少人知道的日記,試圖了解當時人們對於事件的真實感受,拼湊1930年代至戰後1960年代的隔離政策及族群間互動的脈絡
更有集結文學、音樂、學者及影視作品的《霧社事件:台灣歷史和文化讀本》,重新呈現現代對於霧社事件有深度又多面向的詮釋

自清國時期的「土牛紅線」、日本時代的「理蕃政策」、到戰後經過二二八事件、戒嚴後對於山地空間的嚴密管控,利於統治的分化使得一起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難以互相理解
透過多元多面向的角度了解霧社事件複雜而深遠的起因以及後續影響,或許能幫助我們重新認識這段臺灣記憶

10月27日,一起追憶霧社事件-

推薦閱讀

相關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