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若琳(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碩士)
蕭木桂 入選臺展 第7回
說起臺灣中部山城埔里的早期美術教育,就一定會提及從日治時期至戰後1960年代都任教於埔里的蕭木桂。憑藉著自身紮實的繪畫訓練,為故鄉培育了多位美術人才;並因著對戲劇的喜愛,改編地方的口傳歷史,為家鄉留下廣布的傳說故事,對埔里的藝術發展貢獻良多。
以油彩描繪故鄉景致
蕭木桂(1903-1972),享年70歲,埔里人。出生於埔里社十一份(今南投縣埔里鎮水頭里)。曾以油畫〈自習〉入選臺展第7回(1933)西洋畫部。當初繪畫的初衷是為了「把學生自習時的安靜畫起來」。當時他在經濟拮据,顏料不足缺乏油彩的情況下,趁著學生自習時的教學空檔,把畫架立在教室後面,使用僅剩的顏料,努力壓擠並用口水調開,快速地完成這幅氣氛寧靜、光線對比強烈的畫作,並以此幅入選臺展。[1]
蕭木桂的老家十一分附近的耶馬溪牛洞山水秀麗,日治時期連接埔里與魚池間的糖業鐵道就是沿著耶馬溪所建。他以此地為繪畫題材,用國畫山水的設色法,將厚厚的顏料塗上畫布,表現出牛洞附近岩石的堅硬質感。[2]可惜沒有此幅畫作的清晰圖像,但其老師石川欽一郎也曾以耶馬溪為繪畫題材,以水彩畫出了風景秀麗的耶馬溪沿岸風光與山水景緻。[3]
蕭木桂個人最喜愛的作品是一幅水墨小品〈西北雨〉,此幅是偶得的即興之作。他在媽祖廟附近寫生時遇上一場傾盆大雨,進廟內躲雨時用墨汁與水在畫紙上快速塗染,表現出風雨中斜飛而下的雨絲。[4]
圖像來源:〈埔里早期畫家蕭木桂〉http://art.pulinet.com.tw/liang/3-2-6.htm。
另一幅蕭木桂所繪油畫〈平埔婦女〉,畫中婦女身著紅色祖傳連身服飾,頭圈白色額飾,頸戴白色項鍊,身後似揹負嬰孩。婦女站立在茅草屋頂、木造牆壁、基礎墊高的傳統原民建築前,茅草屋旁立一較小的高腳屋,周圍是鬱鬱森林,將埔里當地原民的生活景況細緻地以油彩描繪下來。[5]
美術與戲劇教學並進、薪傳埔里
蕭木桂於埔里社公學校畢業後,進入臺北師範講習科就讀,跟隨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學習西洋畫。根據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紀載,其於大正9年至昭和16年(1920-1941)在故鄉埔里南投廳埔里社公學校(今埔里中學)擔任訓導心得、準訓導、訓導。[6]民國34年(1945)曾短暫擔任埔里女子家政學校校長。民國41年(1952)再為埔里初中(今埔里中學)美術教員,直至民國53年(1964)退休。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努力教學、培育美術人才,其學生有蘇服務、陳金燦、王昌淳等多人皆在美術與藝術領域有所成就。[7]
圖像來源:《埔里影像故事館》[8]https://www.facebook.com/BuLiYingXiangGuShiGuan/photos/a.1050362268452178/1050379031783835/?type=1&theater。
蕭木桂和戲劇淵源深厚,老師石川欽一郎與兒童文學家西岡英夫等曾共同發起「「臺灣む伽會」(臺灣童話會),推動連結童話與兒童歌唱劇的登臺表演運動。[9]「兒童劇」對提高學生的國語(日語)能力幫助很大,同時深具娛樂效果。興許是受到石川老師的影響,所以擁有美術專長的蕭木桂返鄉任教後,也參與兒童劇的指導與推動。從一張家族收藏他於1920年代為學校繪畫舞臺佈景的老照片中可見,其手持畫具站立在舞臺上,面對著三位立於臺下仰頭似在發問或欣賞佈景的小女生,臺上臺下形成有趣的對比。照片上舞臺佈景中畫著吹奏樂器玩耍的碩大可愛兒童畫,雖是黑白影像,但仍可見畫面顏色鮮明多變化,愉悅的氣息流動於背景之中。[10]
圖像來源:《埔里教育影像誌.上篇》,頁106。
從報刊中可知,埔里公學校於大正13年、昭和9年(1924、1934)在校內都有學童學藝表演舞蹈與兒童劇餘興。[11]當時正任教於校內的蕭木桂應該都曾協助兒童劇的策劃、訓練與推廣。
也許是因著對戲劇藝術的喜愛,蕭木桂於1950年代曾將埔里地方廟宇的傳說改編為戲劇〈女吳鳳天水夫人〉。據說他在書寫劇本期間曾夢見天水夫人「何翠巒」,並據夢中影像為其繪製畫像,此畫幅目前仍懸掛於新改建的埔里隆生路「開基義女廟」內龍邊牆上。[12]此劇敘述傳說於乾隆34年(1769),鹿港商販杜天水的商隊到埔里易貨行商時,夫人何翠巒因通曉平埔族語,為維護與原住民間的和平,自願為人質,卻因種種誤會而犧牲生命的感人故事。[13]此劇曾改編為電視劇《埔里天水嬸》,兒童書《搶救天水嬸》等而廣為傳布,為家鄉留下了精采的口傳歷史。
蕭木桂長年在家鄉埔里山城教授美術,並推廣戲劇創作,將藝術紮根於地方,其前輩畫家的風範與創作精神,鼓舞了後輩的效仿與學習,形成一股藝術泉源,蔚為地方佳話。
#名單之後091
參考文獻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網址:http://who.ith.sinica.edu.tw/。2020.6.8.點閱。
〈能高郡の敎化聯盟總會〉,《臺灣日日新報》,1934-03-17,日刊03版。
謝里法總召,王輝煌、張國華,《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南投地區》,臺北市:日創社文化,2003年。
邱各容,《臺灣近代兒童文學史》,臺北:秀威資訊,2013年。
邱各容,〈臺灣口演童話的開創者:西岡英夫〉,《臺北文獻》,193期(2015.9),頁59–67。
洪雪映、詹文權《思往事覓舊情》,南投縣埔里鎮:尋根之旅,1998年。
施懿琳總編,《埔里鎮志》(南投縣埔里鎮:投縣埔里鎮公所,2018年),頁654。
鄧相揚、陳義方,《埔里教育影像誌.上篇》,南投縣埔里鎮:投縣埔里鎮公所,2014年。
應大偉、陳淑惠,《南國寫真情.看見福爾摩沙》,臺北市:田野影像,1997年。
簡榮聰,《南投縣鄉土史料》,臺中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梁坤明,〈埔里美術發展史〉,《埔里鄉情》26期,埔里鄉情雜誌社,1990年2月。資料來源:《埔里藝站.埔里藝術家數位資料庫.梁坤明的藝玩>玩圖弄字》,網址:http://art.pulinet.com.tw/liang/3-1.htm。2020.6.8.點閱。
梁坤明,〈埔里早期畫家蕭木桂〉,《埔里鄉情》8期,埔里鄉情雜誌社,1980年。資料來源:《埔里藝站.埔里藝術家數位資料庫.梁坤明的藝玩>玩圖弄字》,網址:http://art.pulinet.com.tw/liang/3-2.htm。2020.6.8.點閱。
蕭志銘,〈蕭木桂家族老相簿〉,資料來源;《埔里影像故事館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BuLiYingXiangGuShiGuan/photos/a.1050362268452178/1050379031783835/?type=1&theater。2020.6.8.點閱。
報導人埔里義女廟主委周文旗,現場田野:蔣若琳20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