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15日,是臺灣38年漫長軍事戒嚴終於結束的日子。
戒嚴是政府為了因應國家特殊狀態所做的緊急軍事措施。在戒嚴下,人民權利大幅限縮,包括言論、新聞、集會結社、遷徙、通訊…等等自由。1949年因應中華民國政權於內戰全面潰敗即將逃亡臺灣的態勢,在臺灣實施戒嚴,名義上因應戰爭局勢而實施,實為鞏固外來少數極權統治進行各種白色恐怖手段。這樣的措施,竟實施了長達38年,人民包含思想在內的各種自由遭到嚴重扼殺,在地歷史、語言、文化被外來威權統治者徹底覆蓋置換,造成難以彌補的深遠影響。
外來威權勢力對於解嚴,常刻意曲解為獨裁者施捨的恩惠,甚至美化獨裁者是「有計畫的扶植反對勢力」、「忙著解嚴、忙著十大建設、忙著建設台灣經濟直到最後一刻」。
而真實狀況解嚴並非獨裁者的施捨,而是迫於各種壓力下不得不放手的結果。
除了數不盡的人在獨裁政權的恐怖威脅下犧牲家庭、性命投身民主運動,
如1980林宅血案(林義雄因美麗島事件被囚禁,母親及雙胞胎女兒竟在二二八當天在軍警監視下遭屠殺滅門)、
1981陳文成事件(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授陳文成返臺探親,被警總約談後陳屍臺大校園),一波又一波事件激起更多人的憤怒而給予獨裁政權壓力,而最為關鍵的則是1984年江南案(蔣政權派黑道去美國暗殺美籍作家江南),東窗事發引起美國震怒,獨裁者迫於美方壓力不得不放棄世襲接班。這些一連串事件的總和,也間接推動了解嚴在內的民主進程。
另一個常見的誤解則是,以為解嚴之後社會瞬間就重回光明。
實情是解嚴後各種威權法條及恐怖手段仍然存在,得罪當權者照樣可以唯一死刑槍決,不合理的萬年國會依然橫行,更不用說長期被壓抑的本土文化、語言和歷史記憶早已遭嚴重破壞斷根亟待找回自己,解嚴充其量只是「災後重建的開始」。
但失去了戒嚴體制的掩護,獨裁政權對於人民的壓迫難度提高,掀起了1990年代風起雲湧的政局和民主變革。
許多年過去,我們終於能在這塊土地上,用力呼吸得來不易的自由空氣。而今天這看似理所當然一切,並非獨裁者施捨的恩惠,而是多少人犧牲換來的成果。
希望更多人能了解真實的土地記憶,一起珍惜並守護得來不易的一切。
(圖左:1984江南案圖右:宋隆泉拍攝臺灣民主運動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