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來自加拿大的宣教師馬偕遠渡重洋來到臺灣,半年後就學會用臺語傳教,隔年便首度行經頂雙溪翻越草嶺古道,來到蘭陽平原的頭城,實地用雙腳參與了19~20世紀的臺灣歷史,記錄下大量動植物、地質、人類考察等重要資料
在每天的行旅中,他深入北臺灣的各個聚落,在這裡宣教、行醫、辦學、記錄臺灣的生態與原住民習俗、甚至創辦了臺灣第一間民營博物館,與臺人之間頻繁互動,留下了數不盡的傳奇故事。
在馬偕努力之下,不知有多少人被醫治了身體與心靈上的病痛。即使到了1901年病逝前夕,他因喉癌無法言語,卻依然強支病體用寫字的方式上課,直到1901年6月2日病逝於淡水,以一生實踐他「寧願燒盡,不願銹壞」的座右銘。
馬偕以臺語完成的詩作-《最後的住家》
「我全心所疼惜的臺灣 我的青春攏總獻給你
我全心所疼惜的臺灣 我一生的歡喜攏於此
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 從雲中隙孔觀望全地
波浪大海中遙遠的對岸 我意愛在此眺望無息
我心未當割離的臺灣 我的人生攏總獻給你
我心未當割離的臺灣 我一世的快樂攏於此
盼望我人生的續尾站 從大湧拍岸的響聲中
在竹林搖動的蔭影裡面 找到我一生最後住家
我全心所疼惜的臺灣 啊」
詩中的內容道盡對於這塊土地的珍愛,而馬偕也如這首詩一般,將一生奉獻給臺灣,死後也長眠在這裡,來自加拿大的正港臺灣人-馬偕牧師,我們永遠感謝、懷念您。
圖:馬偕於淡水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前合影留念數位上色。
圖:馬偕全家福數位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