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坤毅(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
鄭獲義 入選 臺展第2、3回
說起臺灣南方美術的推手,不得不提及高雄的著名畫家鄭獲義,畫齡超過八十年,不僅曾被形容為臺灣最資深的油畫家,更是見證港都美術發展史的重要耆老。來自澎湖的他,一直抱持著「三點水」[1]精神,高齡九十八歲之際尚創作不輟,這位畫壇的常青樹至今仍是後輩藝術家十分尊敬的榜樣。
負笈千里到為人師表
1902年出生於澎湖白沙赤崁村的鄭獲義,自白沙島公學校(今赤崁國小)畢業後,成績優異的他在1918年考上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後改為臺北師範學校),當年澎湖廳只有三人獲得入學資格,此事還特別見於報紙之報導。[2]鄭獲義搭船渡海再乘坐火車北上,千里迢迢地來到島都臺北求學,透過四年的學習涵養,逐漸開啟了他揮灑畫筆的巧手。
當時鄭獲義和幾位熱愛美術的學長郭柏川、劉清榮,以及廖繼春、李梅樹等同學組織自習室,一同學畫並互相研習,也常利用假期到郊外寫生,每學期還開一次「自習室展覽會」,在彼此的砥礪下,有了長足的進步。[3]1922年鄭獲義畢業後,原本欲前往東京美術學校深造,不過因家人的顧慮而放棄,故回到澎湖任教於馬公第一公學校(今馬公國小),隔年又轉任湖西第二公學校(今隘門國小)的訓導。
1924年鄭獲義來到正蓬勃發展的高雄,先於林園公學校(今林園國小)任教,不久後取得圖畫專科正教員資格,專事美術教育,1927年再轉至高雄第三公學校(今三民國小)與同是畫家的蔡朝枝成為同事。由於第三公學校被官方指定為示範學校,對於教學法之研究曾數次舉辦發表會,各地常派員來觀摩,當時正值「自由畫教育」的推行,欲打破過去較重臨摹的圖畫課程,鄭獲義也因為教學掛圖的製作而於1928年受獎,更被派往日本考察美術教育。[4]
支撐港都畫壇發展的元老
1927年臺灣首次舉行大型美術展覽會,喚起各地美術風潮,山田新吉隨即發起白日畫會,剛就任高雄第三公學校的鄭獲義也加入畫會,因此有了更多與同好彼此切磋交流的機會。1928年鄭獲義以〈靜物〉入選第二回臺展,和蔡朝枝同為高雄地區最早獲臺展肯定的臺籍畫家,而隔年的〈朝ノ湖畔〉不僅入選第三回臺展,畫作刊登報上並有題詩,曾令他深覺意外。然而因為學校課務逐漸繁重,致使鄭獲義有一段時間疏於執筆。
除了入選臺展的兩幅西洋畫,鄭獲義還有一幅耐人尋味的作品,為1931年由高雄市役所發行《高雄大觀》中的鳥瞰圖,風格應有受到吉田初三郎[5]影響,可說是最早以高雄市區為中心繪製出的鳥瞰圖作品,儘管畫面表現的掌握不如後來吉田初三郎或金子常光[6]繪製的高雄鳥瞰圖,帶有些許童趣的意匠還是十分可愛。
鄭獲義於1940年自教育界退休,隔年獲敘勳八等瑞寶章,[7]不久進入高雄州廳總務課任職。戰後開設有新民書局,專售教科書與文具,他在經營生意的餘暇,才再拾起畫具創作,其妻洪月嬌[8]曾在畫展中的題詩「粉筆生涯幾十年,又攜彩筆寫雲天」[9]正是最佳寫照。1952年鄭獲義與劉啟祥、張啟華等畫友創組高雄美術研究會,爾後又參與南部美術展覽會數屆,1971年再與劉清榮、林天瑞、宋世雄等畫友另外成立高雄市美術協會。
戰後五十多年間的勤快創作,鄭獲義累積了可觀的作品,不僅推動南部美術風氣,還提攜了許多後進,資深畫家的風範令人景仰。晚年他常與夫人洪月嬌四處郊遊寫生,詩與畫相伴自娛,或許是這位畫壇常青樹的益壽良方吧?
#名單之後080
[1] 澎湖人自稱「三點水」(氵),早年因生活艱難、民風樸素,養成勤儉耐勞的個性,予人好勝心強、堅毅奮鬥的印象。
[2] 〈及第上府入學〉,《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4月21日(第6版)。
[3] 鄭燿男、邱麒麟、胡文心編,《藝術瑰寶:鄭獲義先生集》(高雄:高雄市文化中心管理處,1998),頁143。
[4] 鄭燿男、邱麒麟、胡文心編,《藝術瑰寶:鄭獲義先生集》(高雄:高雄市文化中心管理處,1998),頁152。
[5] 吉田初三郎為活躍於大正至昭和年間的著名鳥瞰圖繪師,最初學習西洋畫,後來轉向商業美術發展,設立大正名所圖繪社,獨特的繪圖風格更被稱為「初三郎式鳥瞰圖」。吉田初三郎以臺灣為題材的鳥瞰圖作品中,最著名者當屬1935年繪製的「臺灣八景」鳥瞰圖。
[6] 金子常光曾師事吉田初三郎,1922年脫離師門後,獨自成立日本名所圖繪社,也逐漸開創自己的風格。日治時期臺灣的鳥瞰圖中,以金子常光所繪製的作品數量最為豐富。
[7] 「志田正雄外百六十一名(賞勳局)」(1941年04月13日),《臺灣總督府府報第4163號》,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8] 洪月嬌幼時舉家自澎湖渡臺,其父洪少陵為秀才出身,於高雄設帳教學,亦培養出洪月嬌的詩學造詣,成為高雄極具代表性的女性詩人,1925年與鄭獲義結為連理。
[9] 鄭獲義、鄭洪月嬌,《鄭獲義畫集・鄭洪月嬌詩集合編》(高雄:福澤慈善事業基金會發行,1994),頁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