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0月24日,臺灣總督府於臺中公園舉辦「縱貫鐵道全通式」
縱貫鐵道的完成,是臺灣近代化歷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原本需要數週才能抵達的南北交通,縮短到一天之內,徹底翻轉了臺灣的命運,也是臺灣史上第一次空間革命
日治前,臺灣鐵路由劉銘傳規劃興建,可惜最後僅完成基隆<=>臺北、臺北<=>新竹兩線,實用性有限。日本治臺後,立即於1899(明治32)年正式由南北兩端開工,路線的設計、規劃,則是由當時的臨時臺灣鐵道敷設部技師長「長谷川謹介」負責,將清國鐵道幾乎砍掉重練。
1908(明治41)年4月20日南北兩端鐵路終於在中部接軌,全線通車,同年10月24日臺灣總督府在臺中公園舉辦「縱貫鐵道全通式」,目前臺中公園內現存的湖心亭(當時稱雙閣亭)即是當時通車典禮所興建的紀念建築。
縱貫鐵道開通後,為臺灣的經濟產業帶來巨大的影響,原本曾保守估計營運10年內會持續虧損的鐵道,第四年就開始獲利,甚至最終佔總督府歲收的20%。
隨著交通建設的普及,還有另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身為「臺灣人」的集體意識漸漸被凝聚起來,除了空間和時間的革命,更重要的也是「臺灣主體性」萌芽的契機。
鐵道的發展對臺灣的影響是全面而巨大的,第12期薰風就以鐵道為主題,介紹圍繞臺灣鐵道的生活、歷史、車站建築。
在縱貫鐵道通車的這一天,來了解更多重要的鐵道記憶吧!
圖:縱貫線通車時臺中公園內雙閣亭(今湖心亭),當時為來臺參加通車儀式的皇族閑院宮載仁親王之休憩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