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該讓路,還是路該讓建築?-土地銀行的故事

「建築該讓路,還是路該讓建築?」
上次分享了路為了臺南祀典武廟轉彎的小故事,引起熱烈迴響,今天來分享另一則土地銀行的案例。
位於中正路上的林百貨店,是現在臺南最夯的景點之一,遊客絡繹不絕。來訪的遊客很容易注意到街頭斜對角雄偉有成排圓柱的建築,也就是現在的土地銀行臺南分行。
土地銀行建築原為落成於日本時代1937年(昭和12)的勸業銀行臺南支店,位於當時最繁華外號臺南銀座的末廣町商店街,與林百貨店相互輝映。
建築本身除了格局雄偉外,還有華麗的各式紋飾(如福神、菊花、獅頭、印加風渦卷、廊道天頂花朵、萬字八角盤…等),說它是擺在市中心的大型藝術品一點也不為過。二戰時立面轉角處遭到空襲損傷,所幸戰後幾年(約1950)就修復了。
到了1983年(民72),因為忠義路要拓寬(9米->15米)的關係,兩側建築都要退縮3米。這次,路沒有為了建築轉彎,為了這三公尺,土銀忠義路這一側遭到削除,並陸續改建為騎樓成為今日樣貌。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由林百貨店望向土銀的三角窗立面,會發現左右嚴重不對稱的由來(左下圖)。

在臺南祀典武廟的案例中,居民抗爭之後請來栗山俊一先生裁決,最終將武廟保存了下來。在土地銀行的案例中,小編翻遍了當時報紙,並沒有看到針對土銀抗爭的報導。
而在吳昭明《告府城同胞書》一書中,提到了在1998年土銀建築被列為古蹟之後(已經是西側被切削後15年了),土地銀行以「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地統治時期的建築,以及建築本身在彰顯大和文化」等理由,向內政部提出訴願,要求撤銷列級古蹟。小編看這兩個故事,覺得不能妄想每次都會冒出一位栗山俊一先生替我們保存古蹟,保存古蹟的最後防線,恐怕是居民對它的感情 – 那種心愛的東西被別人刮傷一點也無法容忍,願意挺身而出捍衛的真實感情。也許我們該做的,是讓更多人真正的認同、愛上這塊土地。

上圖:正在配合道路拓寬進行改造中的土地銀行。(《告府城同胞書》吳昭明著)
右下:忠義路未拓寬前的土地銀行《臺南市志稿‧卷首》(1958-02-01)
左下:土地銀行現貌,左側廊柱已消失,左右形成不對稱貌。

參考資料:
1.吳昭明《告府城同胞書》
2.張銘澤,台南市市定古蹟原日本勸業銀行臺南支店(土地銀行臺南分行)修復工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相關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