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錡豫(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小川勇 入選 臺展第1、3、5、6、7回
黑潮南にさわげども(黑潮在南方洶湧)
日の本つ國ゆるぎなく(日本國穩固不動)
……
故國千里をへだつれど(縱使遠離故國千里)
大和櫻の香は清く(大和櫻的芳香依舊純淨)(註1)
以上歌詞,出自戰前菲律賓馬尼拉日本人小學校的校歌。1933年,32歲的日本人小川勇身在駛往菲律賓的輪船上,即將前往該校赴任。
他原本來自九州鹿兒島薩摩半島南端的枕崎,洶湧的黑潮自南方帶來豐沛漁獲,使當地素有鰹魚之鄉的美稱。循著黑潮的流向逆行,小川勇於1920年代來到臺灣,長年寄宿於西門的東肥館旅店,就讀臺北師範學校,畢業後成為教師。(註2)如今,他迎著海風,朝向更南方前進,此時他的內心,或許也呼應著馬尼拉日本人小學校的校歌,感到澎湃而激動吧。
然而,為什麼本來在臺北當老師的小川勇,會前往菲律賓馬尼拉的日僑學校呢?
臺灣與菲律賓,曾經比你我想的還要親近
原來,在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秉持「南支南洋政策」的基調,配合日本僑民在菲律賓的發展,透過資金補助等方式,在菲律賓建設各項設施,包含日僑學校與醫院。馬尼拉日本人小學校即為當時的成果之一。
由於總督府對菲律賓日僑機構的經費挹注,自然也具備人才派遣的權力。從1930年代開始總督府多次派遣由臺灣方面養成的教師人才,遠赴馬尼拉日本人小學校任教。
然而在派任的過程,臺灣總督府也要考慮日本外務省、當地領事館與派遣學校方的意見,置身在多方權力下,如何選擇人才,成為總督府需要考慮的項目。(註3)從1930年代總督府派任馬尼拉日本人小學校的教師名單來看,總督府主要採取尊重派任學校與教師意見的作法。
例如,1933年最早被派赴擔任校長的日本教師河野辰二,即是受到長年在馬尼拉日本人小學校任教的光吉繁雄推薦。河野辰二出身鹿兒島,畢業於總督府國語學校,任職臺北第二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他帶上同樣擔任教師的妻子,以及鹿兒島同鄉,且在同一所學校工作的小川勇前往馬尼拉就任。之後幾年被派往馬尼拉日本人小學校的臺灣出身者,也都是河野辰二推薦指定的人選,包含筆者曾在「名單之後」中介紹過的本橋正虎。(註4)
鹽月桃甫的學生在馬尼拉
這位小川勇並不是一般的教師,他在美術方面有著豐富的資歷。他在臺北師範學校接受圖畫教育,自1927年起多次入選臺灣美術展覽會,以及臺展海報的徵選比賽。(註5)從參展的次數與資歷來看,可以說相當熱衷於美術活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