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斜道〉上的落日餘暉──蔭山泰敏的人生一瞬

撰文│蕭亦翔(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1927年夏天的7月1日,石垣島東南海上方生成的低氣壓,有別以往地,往南支那的方向前進。接著,遭受到意料之外大暴風雨的北臺灣,尤其是海岸地區受災嚴重。

美川昌平拿著原稿紙、畫具、畫布等留宿於淡水海邊某個簡樸的屋子時,剛好是這場暴風雨前三日,暑假前第一學期的考試結束後不久的事。雖然是所謂的房子,但是由於建築十分老舊,建物工法潦草且粗糙,受到暴風雨甚大地侵害。首先,昌平居住的房間等,牆塌了、天花板的瓦片也剝落,家中也下起了雨,十分糟糕的情況。而他為了準備今年開始舉辦的臺灣美術展覽會出品、剛開始畫的三十號的畫布,還有打算刊載於他與學校同伴出版、某同人雜誌第五號的小說原稿,都被牆土所弄髒了。

──大場泰(蔭山泰敏)〈風を孕む〉(註1)

蔭山泰敏寫下〈風を孕む〉此篇作品時,時年十九歲。閱讀起小說中對於景物細緻的描寫,彷若來到了那年風雨肆虐後,瀰漫著濕熱空氣的淡水。由於結合了自身經驗,讓小說主角美川昌平以及蔭山泰敏的身影於眼前重疊,那幅曾經被弄髒的作品或許是第一回臺展入選作〈斜道〉,而小說的原稿則是此篇──刊登於臺北高等學校學友會刊物《翔風》第五號的〈風を孕む〉。

意氣風發的文藝青年,手中握著畫筆,身著代表臺灣菁英高校生的敝衣破帽。,正準備於藝術之路上昂首向前的蔭山泰敏,不料,卻因為一場大病,人生於二十二歲戛然而止。在短暫的人生中,蔭山泰敏留下了什麼?本文將沿著人生軌跡,細數他一瞬人生的燦爛時刻。

海風捎來的信函──臺北高校前的蔭山泰敏

蔭山泰敏出生於1907年4月19日,其父親蔭山官次郎約莫1910年來到臺灣,任職於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然而對於蔭山泰敏的出生以及其父親蔭山官次郎的資訊,目前所知甚少。蔭山泰敏之名第一次出現於大眾眼前,是在1922年的《臺灣日日新報》。(註2)十五歲的蔭山泰敏將自己的作品〈真夏〉投稿到《臺灣日日新報》文藝欄中,而受到文藝欄編輯賞識。〈真夏〉的內容,是蔭山泰敏至東部眺望太平洋所寫的隨筆,中間附上一首詩作。文字中寫出自身望向太平洋所見之景,感受到徐徐海風以及草原的氣味,直至太陽完全地沒入西邊。雖然並不知道此時蔭山泰敏就讀的學校,但詩文中可見他初萌的文學之心。

1924年,蔭山泰敏轉入新竹中學校三年級就讀。1926年,臺北高等學校第一次舉辦「無試驗入學」,在160名臺北高校高等科入學者中,40位由臺灣各中學校校長推薦,無須應試即可入學。在這前無古人的制度下,時任竹中校長大木俊九郎推薦了蔭山泰敏、古澤龍彌、曹欽源、楊金旺、黃瀛澤五位學生。(註3)蔭山泰敏因此進入了臺北高校理科乙類就讀。

圖1. 1926年臺北高校無試驗入學相關報導。 圖片來源:〈臺灣では前例のない 高等學校の選拔入學 生徒の為には此上ない福音〉,《臺灣日日新報》,1926-02-04(5版)。漢珍《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

從《足跡》、《南方文學》到《翔風》──蔭山泰敏與他們的雜誌

蔭山泰敏進入臺北高校之後,依然是抱持著對文學熱愛的少年。他匯集了志同道合的同伴,創立純文學的刊物──《足跡》。《足跡》的成員除了蔭山泰敏之外,包含了鹽月桃甫之子鹽月赳、濱田隼雄、土方正巳、今澤正雄以及中村地平(本名「中村治兵衛」)六位。除了今澤正雄以及中村地平以外,其他四位都是臺北高校美術部的成員。

六人一開始製作形式簡單回覽雜誌(只製作一本並輪流傳閱的雜誌形式),但他們並不滿足於此,開始找了學校附近的商店以及喫茶店尋求廣告費用,用以支付雜誌印刷費用。1927年2月,《足跡》創刊號正式發行,是一本收錄詩以及小說、厚達140頁的純文學同人雜誌。

在創刊號中,蔭山泰敏以「大場泰」為筆名,發表了小說〈煙〉。一年之內,蔭山泰敏與文學同好們發行了三期的《足跡》,每一期中都可以看到蔭山泰敏的作品在其中。由蔭山泰敏進行封面的繪製的第三號中,他在後記中寫下:「與頑固的周圍持續地鬥爭,終於第三號的足跡印行了。對於總是作為我們家長的各位老師心存感謝」,可見他對於同好們一手創立雜誌的熱誠。不過,由於資金不足以及濱田隼雄投入連歌的研究等原因,《足跡》沒有繼續發行。蔭山泰敏與中村地平等人雖嘗試另起同人雜誌《南方文學》,但亦未能長久。(註4)

《南方文學》的結束,並未影響蔭山泰敏的文學之途,轉而投入臺北高校學友會發行的《翔風》。在1928年發行的第五號初次登場便刊出長達五十頁的小說〈風を孕む〉。在該篇後記中,蔭山泰敏說著:「關於自己的作品,想要說句話。去年末抱病以及今年的種種事情,那份原稿是未定稿。雖然內容上十分地貧弱,但對於自己而言,命運的船終於鼓起風帆,於此之後打算航向波濤萬丈的大海之中。」(註5)從後記中可以看出,蔭山泰敏對於自己未來的期望。而從《足跡》起便擔任封面設計的蔭山泰敏,《翔風》第五號以及第六號亦是由他所負責。

圖2. 《翔風》第五號封面,蔭山泰敏設計,右下簽有「Tai(泰)」。 圖片來源:河原功編,《翔風》復刻本,臺北:南天書局,2012。
圖3. 《翔風》第六號封面,蔭山泰敏設計,右下簽有「Tai(泰)」。 圖片來源:河原功編,《翔風》復刻本,臺北:南天書局,2012。

蘊含詩意的油彩──蔭山泰敏的繪畫之路

如同上述,蔭山泰敏加入了臺北高校美術部,因此除了文學創作之外,他亦在鹽月桃甫的指導下繪製油畫。在1926年臺北高校第一回作品展覽會中,可見蔭山泰敏展出了〈草花〉以及〈杜の道〉兩件作品。而從此展覽會中,可見濱田隼雄(濱田端矢雄)、鹽月赳等日後《足跡》的同伴們一同展出。

圖4. 臺北高校美術部第一回作品展覽會目錄,編號25號以前為高等科、其後為尋常科學生之作品。其中蔭山泰敏姓氏誤植為「陰山」,新井英夫姓氏誤植為「荒井」。 圖片來源:〈繪畫部〉,《翔風》,第2號(1927-01),頁181-182。

1927年5月,臺北高校美術部舉辦第二回作品展覽會。蔭山泰敏再次展出〈靜物〉以及〈機關庫〉兩件作品。其中蔭山泰敏選擇以〈機關庫〉為主題,很有可能便是因為父親任職於臺灣總督府鐵道部之故。不過這些展覽會的作品無論是原件或是圖版,目前都尚未見到。(註6)

在經過兩次臺北高校美術展的磨練,1927年臺灣舉辦史上第一次官辦美術展覽會,蔭山泰敏順利以〈斜道〉一作入選。第一屆臺展中,臺北高校美術部共有六位成員入選(蔭山泰敏、稻垣龍一、鉅鹿義明、鈴木英一、新井英夫、大枝千秋)可以說是大有斬獲。

圖5. 蔭山泰敏第一回臺展入選作〈斜道〉。 圖片來源:《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斜道〉所繪製地點推斷於1925年重建的臺北橋,從畫面中可見現代車輛行駛於橋上,通過鐵橋的行人包含身著時尚服裝的男女、牽者小孩的婦人,以及頂著斗笠的勞工階級。(註7)橋梁兩側矗立代表者現代電力系統的電線杆,定睛一看,在左側電線杆下,尚繪製著幾位戴著斗笠的行人。而橋下的河流,在畫面的左右都有傳統的帆船行駛於水面上。整體而言,可以說蔭山泰敏不論是人物或是景物,都安排了不同階級/時代於其中。

無論是在文學或是繪畫之上,蔭山泰敏於臺北高校時期顯露了旁人無法忽視的天份,也在他個人的努力下,誕生出多樣的文藝作品。就讀期間,蔭山泰敏從原本入學的理科乙類,轉入更符合自己志向的文科乙類就讀。而或許是因為轉過文類,原本修業期間三年的臺北高校,蔭山泰敏最終於1930年,花費了四年時間畢業。

無法完成的畫作──蔭山泰敏的早逝

由於學制之故,臺北高校的學生原則上可以直接進入日本的帝國大學就讀。蔭山泰敏在臺北高校畢業後,選擇進入臺北帝國大學,攻讀文政學部,欲往更高更遠的文藝夢想前進。意料之外的是,4月甫入學的蔭山泰敏,不久之後便染上傷寒(腸チフス),1930年7月23日晚上九點四十五分,蔭山泰敏逝世於臺北市東門町的赤十字病院,得年僅二十二歲。(註8)

翻閱臺北帝大文政學部相關文書,在學籍資料中,蔭山泰敏留下了少見的個人照。除此之外,便是由其父蔭山官次郎親筆寫下的「死亡屆(死亡證書)」。對於早逝的長子,蔭山官次郎是用什麼樣的心情,一一寫下資料中所需要的一切資訊,現在也已經無從得知了。

圖6. 蔭山泰敏於臺北帝大學籍資料中的照片。身著臺北帝大制服,領口的字母「L」代表「文學科」。由右下壓印判斷,應是於「遠藤寫真館」拍攝。 圖片來源:「蔭山泰敏 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學籍資料」。

1970年,作家濱田隼雄回憶起臺北高校時代一同創立《足跡》的同伴,感傷地說著:「最初的六位同伴中,蔭山君早早於戰前逝世了,進入文壇的中村(地平)以及鹽月(赳)兩位,現也已經過世」。而對於蔭山泰敏,濱田又寫下「蔭山君也是,若能活下的來話,充滿著令人惋惜的才華」。字字充滿對於蔭山泰敏早逝的不捨。(註9)

無論如何,蔭山泰敏的人生永遠地停止於1930年的夏天。那個如同暴雨後淡水濕熱的夏天,但未完的稿件以及畫布,是再也沒有辦法完成了。

#名單之後314


註釋

1. 大場泰(蔭山泰敏),〈風を孕む〉,《翔風》,第5號(1928-02),頁1。

2. 蔭山泰敏,〈真夏〉,《臺灣日日新報》,1926-08-23(8版)。

3. 〈高校無試驗入學〉,《臺灣日日新報》,1926-01-29(夕刊3版)。

4. 濱田隼雄,〈三步で消えた『足跡』〉,蕉葉會編,《臺北高等學校(1922年-1946年)》,東京:蕉葉會,1970-12,頁159-161。

5. 泰(蔭山泰敏),〈編輯餘滴〉,《翔風》,第5號(1928-02),頁170。

6. 〈繪畫部報〉,《翔風》,第5號(1928-02),頁(1)-(2)。

7. 劉錡豫,〈斜道〉,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

8. 「蔭山泰敏 死亡屆(死亡證明)」,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9. 濱田隼雄,〈三步で消えた『足跡』〉,頁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