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致力寫生:東洋畫家野間口墨華

撰文|陳瑋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

1927年臺灣迎來史上第一場帶有官辦性質的美術展——臺灣美術展覽會(以下簡稱「臺展」),臺展分設「西洋畫」及「東洋畫」二部,展出入選的美術作品。這次暫且讓我們將目光聚焦在東洋畫部,好好認識臺展開展之初已頗富聲望的東洋畫家野間口墨華(1874-卒年待考)(圖1)。說起近百年前的臺灣「東洋畫」,你的腦海中浮出什麼樣的想像呢?畫紙上寫意的筆墨痕跡?相對於西洋畫的存在?透過大量臨摹養成的卓越技法?若如是,「東洋畫」以至於野間口墨華與你想的可能不太一樣。

圖1. 野間口墨華與作品〈白翎鶿巢〉,攝於1927。 圖片來源:〈臺展アトリヱ巡り(一一)水溫む池畔の 群鷺を描く 日本畫=野間口墨華氏〉,《臺灣日日新報》,1927-09-17(5版)。

從臺展作品〈白翎鶿巢〉談起

我想如果有誰將鷺山上那千姿萬態的鷺鷥繪成畫作的話,會創造出真正有趣的作品吧(鷺山のあの千姿萬態の鷺を誰か絵にするものがあれば夫こそ本當に面白い作品が出来るだらうと思つてゑた)

為因應臺展開辦,1927年秋《臺灣日日新報》特別新闢「臺展畫室巡禮(臺展アトリエ巡り)」單元,採訪藝壇各位名家;而野間口墨華面對記者時這麼說道。(註1)

藝術家後來實踐了自我的期許,完成一幅三乘七尺的大作〈白翎鶿巢〉(圖1、圖2)並順利入選臺展。(註2)〈白翎鶿巢〉左下方留有落款「墨華山人」,畫作描繪相思樹叢間成群的鷺鷥,即墨華所謂「鷺山」,綠樹間的群鷺姿態各異,或理毛,或展翅,或行走水間。(註3)從身形、黑色的脛和嘴喙推測,鳥種大約是臺灣水澤邊常見的小白鷺(Egretta garzetta)。當時序進入春夏的繁殖季,小白鷺頭枕部會長出二至三條細長的白色飄羽(圖3)。(註4)對照作品,不難發現藝術家將這些身體特徵精準地表現出來(圖4)。

圖2. 野間口墨華,〈白翎鶿巢〉,1927。 圖片來源:《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圖3. 小白鷺影像(Egretta garzetta),年份待考,Bengt Nyman攝。 圖片來源:iNaturalistTW,網址:https://taiwan.inaturalist.org/photos/205293169(點閱日期:2024-08-31)。
圖4. 野間口墨華,〈白翎鶿巢〉局部,1927。 圖片來源:《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下筆之前野間口墨華其實縝密地考察過所描摹的對象。他訪查博物館、翻閱百科辭典,意識到鳥兒頭上的飄羽隨季節變換後,遂前往內湖粗糠崎(今港墘)一帶實地觀察。(註5)藝術家腰間帶著筆墨盒,肩上背著便當和望遠鏡,每天頂著烈陽前往「鷺山」。他刻意避開大路,走上田間小道;尋獲鷺群時,就拍拍路旁石塊上的塵土坐下,一邊用望遠鏡端詳鳥兒,一邊提筆速寫。墨華總是謹慎,生怕驚擾鳥群,錯失了動物自若的神態。直到十年後,他對實景寫生的執著,仍為長年擔任臺展審查員的鄉原古統(1887-1965)所稱道。(註6)

東洋畫的寫生基盤

一如〈白翎鶿巢〉,水岸、相思樹、禽鳥始終是野間口墨華臺展出品作裡的重要元素。比方臺展第二回的〈曉靄〉(圖5)延續了禽鳥休憩於相思樹的母題;第三、四回的〈長閑〉(圖6)、〈淵與瀨〉(圖7)畫面視野更加開闊,增添漁舟、放牧等人類活動的場景,但不變的是藝術家對河濱風景的意興,相思樹仍舊點綴其間;第六回的〈閑庭秋色〉(圖8)則特寫水岸的角落與樹下的禽鳥。可以想見這些題材相若作品,與〈白翎鶿巢〉共享相仿的寫生經歷:墨華筆下的東洋畫,非粉本臨摹的產物,卻具備一定的實景基礎。此外,藝術家藉著摹寫南國特有的相思樹,表現臺灣「地方色彩」的企圖亦昭然若揭。

圖5. 野間口墨華,〈曉靄〉,1928。 圖片來源:《第二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圖8. 野間口墨華,〈閑庭秋色〉,1932。 圖片來源:《第六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圖6. 野間口墨華,〈長閑〉,1929。 圖片來源:《第三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圖7. 野間口墨華,〈淵與瀨〉,1930。 圖片來源:《第四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據報導,野間口墨華尚有另一件落選第一回臺展的作品,畫的是烏來瀑布。(註7)約莫臺展開展前半年(該年度4月底)臺灣日本畫協會舉辦了烏來溫泉寫生旅行,身為會員的墨華負責主理本次活動,因此同去寫生的機率不低。(註8)藝術家筆下的烏來瀑布,很可能也是基於寫生而作。「臺灣日本畫協會」成立於1926年(原名「臺灣日本畫會」),由鄉原古統、木下靜涯(1887-1988)、武部竹令(1861-1940)、野間口墨華等十多名臺北的東洋畫家組成。1927年2月該會公告的「規約」第一條即「禁止歷來日本畫家習以為常的粉本摹寫作品,依照自己的(想法)創作。(從來日本畫家として執筆し來た粉本摹寫の作品禁じ、自己の創作に依ること)」(註9)。墨華對寫生的堅持正呼應著協會宗旨,他曾同其他會員一起研究魚類,更嘗試鑽研呈現臺灣刺竹、麻竹特點的筆墨技法。(註10)

餘論

1927年臺展開辦之際,師承四條派川田墨鳳的野間口墨華,應已在臺灣畫壇取得相當的名氣與成就。(註11)報章上時有所見藝術家的筆蹤,1920至23年墨華更連年從上千位日本畫家中脫穎而出,被東京帝國繪畫協會評選為日本畫的「獨立大家」。(註12)當這麼一位「大家」筆下的東洋畫,也開始講求寫生甚或科學性的調查研究,並且高懸於美術展覽會的殿堂時,多少起到了示範性的作用,影響著後來臺府展參展東洋畫的藝術表現。

#名單之後313


註釋

  1. 〈臺展アトリヱ巡り(一一)水溫む池畔の 群鷺を描く 日本畫=野間口墨華氏〉,《臺灣日日新報》,1927-09-17(5版)。
  2. 同上註。
  3. 日文「鷺山」詞義參照維基百科,〈コサギ〉,網址:https://ja.wikipedia.org/wiki/%E3%82%B3%E3%82%B5%E3%82%AE(點閱日期:2024-08-30)。
  4. 參照農業知識入口網,〈小白鷺〉,網址:https://kmweb.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bird_illustration&id=7(點閱日期:2024-08-30)。
  5. 「粗糠崎」地名資訊參酌臺北市內湖區公所,〈內湖區志〉,網址:https://nhdo.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14624B66DAE97712&sms=182753B4C8854F02&s=3FCAD6F7074FC09E(點閱日期:2024-08-31)。
  6. 〈臺展アトリヱ巡り(一一)水溫む池畔の 群鷺を描く 日本畫=野間口墨華氏〉,《臺灣日日新報》,1927-09-17(5版);鄉原古統,〈臺灣美術展十週年所感〉,《臺灣時報》,203號(1936-10),頁21-26。中文譯文參照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 上冊》,臺北:雄獅,2001,頁528-531。
  7. 〈臺展アトリヱ巡り(一一)水溫む池畔の 群鷺を描く 日本畫=野間口墨華氏〉,《臺灣日日新報》,1927-09-17(5版)。
  8. 〈臺灣日本畫協會 第四囘研究會〉,《臺灣日日新報》,1927-04-12(夕刊2版);〈烏來へ寫生旅行〉,《臺灣日日新報》,1927-04-23(夕刊2版);〈臺灣日本畫協會 第五囘研究會〉,《臺灣日日新報》,1927-05-10(夕刊2版)。
  9. 黃琪惠,〈日治時期臺灣傳統繪畫與近代美術潮流的衝擊〉,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2,頁58-59;〈臺灣日本畫協會 第二囘研究會〉,《臺灣日日新報》,1927-02-15(夕刊2版)。
  10. 〈臺灣日本畫協會 第四囘研究會〉,《臺灣日日新報》,1927-04-12(夕刊2版);〈はがき隨筆/墨竹の研究〉,《臺灣日日新報》,1939-05-10(3版)。
  11. 〈畫聲會組織〉,《臺灣日日新報》,1911-11-10(7版)。
  12. 〈天長節奉祝書畫〉,《臺灣日日新報》,1913-10-31(33版);〈野間口墨華君〉,《臺灣日日新報》,1914-05-14(5版);〈野間口墨華氏〉,《臺灣日日新報》,1915-06-17(41版);〈臺北野間口墨華作 延年益壽〉,《臺灣日日新報》,1924-01-04(4版)。「獨立大家」資訊參酌東京文化財研究所,〈野間口墨華〉,網址:https://www.tobunken.go.jp/materials/banduke_name/801996.html(點閱日期:202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