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捕捉建築與山岳的光彩:臺灣風景的表現者宮田金彌

撰文│吳姿儀(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1975年,東洋畫家宮田彌太郎的墓碑旁,站著一位年長的畫伯,他看向遠方似乎在回憶著什麼。在他所經歷的漫長歲月裡,曾傾心於臺灣風景,蘊藏著豐富的藝術精神,用油彩與畫筆繪製出一幅幅獨具鮮明個性的作品,他是西洋畫家──宮田金彌。

圖1. 宮田金彌攝於宮田彌太郎的墓碑前。 圖片來源:宮田金彌,〈亡兄回想〉,《アンドロメダ》,67號(1975-03),頁8。

宮田金彌本籍東京,父親是宮田彌三吉,母親為ゆくの。1907年宮田家舉家遷臺。家中有三個男孩,宮田金彌1910年出生排行老二,弟弟是宮田國彌,哥哥則是著名的東洋畫家宮田彌太郎(1906.9.4-1968.5.6)。宮田金彌受到哥哥彌太郎的影響,對於繪畫創作有著相當大的興趣,更深刻影響他日後的繪畫之途。

宮田金彌曾在首次入選臺展時接受了訪問。他表示:「學畫的老師嗎?沒有喔!嚴格說來,吾兄便是吾師……」。(註1)個性不同的兩人,在創作上也有著各自的見解。宮田彌太郎立志成為東洋畫家,宮田金彌則著迷於油彩的魅力之中,以西洋畫為志向。宮田金彌在〈憶亡兄〉一文中提到:「與長兄性格完全不同的我,每次都被他批評得一無是處;而我也不認輸,尖辣地批評他的畫」。(註2)雖然兄弟對於彼此畫作的評論,時常爭論不休,但兩人皆在臺府展及各類畫展上大放異彩。

圖2. 宮田家三兄弟1943年攝於臺北寓所,右起老大彌太郎、老三國彌及老二金彌。 圖片來源: 宮田金彌,〈亡兄回想〉,《アンドロメダ》,67號(1975-03),頁8。

建築題材的表現

「提到紅色,宮田金彌是畫紅色牆壁的第一號人物吧!」

在十人展畫家對談的紀錄中,吉見庄助曾經這麼說;而宮田金彌則回答道:「不,……我自己也覺得困擾。前幾天我到恆春旅行,看了絕佳的風景也畫了,希望這次大家看了不再說我專門畫紅色的家,而是說我畫出了傑作」。(註3)目前宮田金彌的畫作並沒有留存彩色圖版,但藉由吉見庄助的發言,讓我們能大致想像金彌的畫作給人留下了「紅色牆壁」這樣深刻的印象。

關於「紅色牆壁」的描述,畫家三宅克己曾在〈臺灣旅行感想〉一文提及:「深藍色的天空、燃燒般的紅瓦、直射入眼簾的白色牆壁、綠色的窗戶,深綠色的榕樹、龍眼樹林,令人看了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註4)這些描述提供在臺日人眼中,對臺灣風景的強烈色彩有所想像與詮釋。那宮田金彌的作品又是如何呈現的呢?

1934年宮田金彌以作品〈窗カラノ甍〉(窗外的屋瓦)入選第八回臺展。此作是從屋內向外看的視角描繪窗外的景色,有種趣味性與新鮮感。窗外的風景是高低參差的家屋建築,後方有蜿蜒的山稜曲線與排列的雲朵,呈現秩序和諧與亮麗的畫面。1936年再次入選臺展的〈廢門〉,畫面以洋式建築為主體,藉由門柱、屋外庭院散落的物品呈現出建築空間缺乏維護的荒廢感。推測這兩件作品中,建築的屋瓦、門柱等區塊是使用紅色磚瓦搭建,成為金彌作品紅色意象的來源。

圖3. 宮田金彌第八回臺展入選作品〈窗カラノ甍〉。 圖片來源:《第八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圖4. 宮田金彌第十回臺展入選作品〈廢門〉。 圖片來源:《第十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1937年《臺灣日日新報》刊登了金彌與畫家西川武人一同開辦洋畫展小品,該篇報導刊登金彌以建築為主體所描繪的小品風景畫〈淡水〉。臺北近郊的淡水一直是畫家時常走訪繪製的地方。飯田實雄便曾說過:「大家都去過淡水,淡水就很具有繪畫性(picturesque)」。(註5)宮田金彌畫筆下的淡水以家屋作為主體,藉由層層交錯的建築美,看得出當地山丘地形的景象。不禁聯想到陳澄波作品〈淡水風景〉,紅磚屋牆與瓦頂交疊錯落,房舍夾雜綠樹,營造出跌宕的氣勢,展現淡水獨有的風景特色。或許宮田金彌筆下的淡水,也是有這樣的色彩搭配。

圖5. 宮田金彌洋畫小品展作品〈淡水〉。 圖片來源:〈宮田金彌.西川武人氏 洋畫小品展〉,《臺灣日日新報》,1937-11-19(6版)。
圖6. 陳澄波1936年第二回臺陽展作品〈淡水風景〉。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在之後府展入選作品中,金彌再次以「建築」為畫題進行創作。1938年入選第一回府展的作品〈孔子廟〉描繪恆春公園的澄心亭,也就是位於今日恆春鎮中央的石牌公園(原猴洞山史蹟公園)一帶;畫家運用強烈而大筆觸的線條表現前景的樹木與澄心亭的線條輪廓,想必給予觀者強烈的視覺感受。金彌曾走訪恆春旅行(註6),可能是澄心亭特殊的造型性吸引他的目光,因此成為創作的題材。

圖7. 左為宮田金彌第一回府展入選作品〈孔子廟〉。 圖片來源:《第一回府展圖錄》。
圖8. 恆春公園內的澄心亭。 圖片來源:林瓊瑤編,《半島今昔:恆春半島歷史影像回顧》,屏東: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2003,頁93。

1939年,金彌第二回入選府展作品〈家〉,雖然無法看見作品原本的色彩,但能感受色感更為濃厚。家的一樓有半圓形的拱門,二樓似乎有杆子吊掛著服飾等物件,呈現出樸實的生活感。值得注意的是,從〈窗カラノ甍〉、〈廢門〉平整的筆觸,到〈孔子廟〉、〈家〉逐漸走向粗獷,可以看出宮田金彌在這段時期,透過不同「建築」作為創作主體,進行繪畫技法上的探索與嘗試。

圖9. 宮田金彌第二回府展入選作品〈家〉。 圖片來源:《第二回府展圖錄》。

展現臺灣山岳風景

圖10. 宮田金彌作品〈斷層〉。 圖片來源:〈斷層(十人展) 宮田金彌〉,《臺灣日日新報》,1939-04-21(日刊7版)。

除了建築之外,也能看到金彌有山景方面的創作。1939年2月金彌在東洋畫廊舉辦了個展,主要展出作品即是他前一年12月在山中旅行所繪的速寫。(註7)同年4月,金彌參與第五回十人展,出品作之一的〈斷層〉可見剛強有力的筆觸,有種粗野雄壯感。金彌所描繪的可能為太魯閣的峽谷,他深刻捕捉斷壁陡峭的山谷地形,展現臺灣山岳景觀壯闊多變的樣貌。

圖11. 《朝日新聞.臺灣版》報導四位入選獨立展的畫家,照片由上至下為古瀨虎麓、宮田金彌、森永一握、吉浦鈴子。 圖片來源:〈四人揃って初入選 獨立展に氣を吐く本島畫壇の人〉,《朝日新聞.臺灣版》,1941-03-13。

1941年宮田金彌以〈次高山〉一作初入選獨立展,當時的報導上寫道:

宮田金彌為臺灣日本畫會佼佼者宮田彌太郎的弟弟,具有著不拘小節的性格,並將其忠實地呈現於畫布之上。談起這樣的畫風,如同無所顧慮地一昧自我探求的人。是這樣使然嗎?去年的臺灣展(府展)落選了,然而說到此次落選的處境,對於宮田氏可以說是具有有正面作用。甚可以說是連結起宮田氏今日獲得榮冠的一個偉大的條件。雖然自去年到今年春天,宮田金彌受到胃潰瘍而煩惱。但是位不流淚也不談這件事的好漢。(註8)

從報導中了解到,金彌的個性不拘小節,對於自我也有一定的要求。在自然題材的繪畫技法上表現寫實,是畫壇十分令人期待的畫家。從〈次高山〉(現今臺灣雪山)的構圖來看,有別於描繪相同主題的石川欽一郎,選擇於平地遠望山脈的視角,宮田金彌畫作中的次高山更像是近距離觀看山頂,很可能是親自登山所看到的景象。

圖12. 宮田金彌獨立展作品〈次高山〉。(註9) 圖片來源:〈次高山 宮田金彌〉,《臺灣日日新報》, 1941-05-09(夕刊3版)。
圖13. 石川欽一郎水彩作品〈臺灣次高山〉。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美典藏」。

1940年「油繪十人展」更名為「創元美術協會」,宮田金彌於隔年由該會舉辦的「聖戰美術展覽會」當中出品〈重慶爆擊行〉一作,以簡潔的構圖呈現峰峰相連的山脈以及飛越前景的軍機,高聳的山峰營造出戰爭肅穆緊迫的氣氛,不只是留下時代性的紀錄,亦可視為宮田金彌山岳風景畫的延續。

圖14. 宮田金彌作品〈重慶爆擊行〉。 圖片來源:〈臺灣の聖戰美術展圖抄〉,《南方美術》1:2(1941-09),無頁碼。

隨著戰火逐漸升溫,宮田家三兄弟的命運開始出現改變。1941年,宮田金彌先是與哥哥彌太郎、弟弟國彌參與了戰爭畫的繪製,(註10)接著於隔年應召入伍,哥哥彌太郎與弟弟國彌也隨後進入部隊。有次,金彌在戰時中的街上遇到哥哥彌太郎,兩人因不同部隊久別重逢,去喝咖啡談論繪畫到忘了時間,足見兄弟二人雖因戰爭而暫時放下了手中的畫筆,但心中對於繪畫的熱情及喜愛卻沒有減少。(註11)

1944年,弟弟國彌戰死於馬尼拉,翌年日本戰敗,宮田金彌於1947年被遣返回到日本,展開求職不易且生活困苦的後半生。1968年5月,金彌收到彌太郎因病去世的消息;1975年,他站在哥哥的墓碑旁思念著亡兄。

或許,對於金彌而言,懷念兄長的同時,亦是在回憶那段在臺灣時常談論繪畫的生活。繪畫將兄弟之間的情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各自向著藝術創作之路前進。在人生的不同時期,走訪臺灣各地風景。那些與兄長、畫友們一起摸索藝術、投注創作的時光,應是金彌一段愉悅且難忘的回憶吧。

#名單之後306

註釋

  1. 〈兄弟揃つて入選 法務課の宮田金彌君 『兄貴が先生ですよ…』〉,《臺灣日日新報》,1934-10-23(2版)。
  2. 宮田金彌著、張良澤譯,〈憶亡兄〉,《中央日報》,1997-5-30(18版)。
  3. 〈十人展同人談台灣風景〉,譯文見顏娟英等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冊)》,臺北:雄獅,2001,頁106。
  4. 三宅克己,〈台灣旅行感想〉,譯文見顏娟英等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冊)》,頁59-61。
  5. 同註3。
  6. 同註3。
  7. 〈宮田金彌氏個展 十日から四日間東洋畫廊で〉,《臺灣日日新報》,1939-02-09(3版)。
  8. 〈四人揃って初入選 獨立展に氣を吐く本島畫壇の人〉,《朝日新聞.臺灣版》,1941-03-13。
  9. 根據第11回獨立展展出目錄,可知宮田金彌當回入選的作品名為〈次高山〉,推測此幅圖像即是獨立展的入選作。參見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編,《独立美術協会.目錄編》,東京:ゆまに書房,2004-10。
  10. 飯田實雄,〈臺灣聖戰美術展に就て〉,《臺灣日日新報》,1941-09-11(夕刊4版)。
  11. 宮田金彌著、張良澤譯,〈憶亡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