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瑋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
川崎小虎 審查員 臺展第9回
1935年10月微涼的秋日裡,停泊在神戶港的汽船吉野丸迎來日本畫壇中頗富聲望的新星——新派日本畫家川崎小虎(1886-1977)(圖1),準備載著藝術家開啟他初次的訪臺之旅。與小虎同行的,還有舊派日本畫家荒木十畝(1872-1944),以及西洋畫家藤島武二(1867-1943)、梅原龍三郎(1888-1986)。(註1)讓四位一流藝術家齊聚船上的,原來是南方一年一度的美術盛事:臺灣美術展覽會(以下簡稱臺展)!
這一年因應日本在臺始政四十週年,主辦方決議東、西洋畫部各增聘一名來自日本的審查員(意即日本審查員由一名增設為兩名),期許新局面能替臺展帶來新的火花和趣味。川崎小虎便在東京美術學校校長和田英作(1874-1959)的推薦下,成為東洋畫部的新進審查員。(註2)而從神戶出發三天後,小虎終於首度踏上臺灣的土地。(註3)
誰是川崎小虎?
川崎小虎,本名隆一,1886年5月8日生於日本岐阜市。他的外祖父川崎千虎(1837-1902)是明治時期盛名顯赫的大和繪畫家。父親中野金之助,號梧亭,經常作南畫和詩文自娛;母親亦善畫,號藍川。如此的家學淵源,使作畫成為小虎自幼必不可少的日課。小學三年級時藝術家來到東京,向外祖父千虎學習大和繪。1895年千虎赴任有田陶藝學校校長,小虎便隨之前往佐賀,並入學該校習畫,直至11歲才又跟著外祖父回到東京。(註4)
1902年川崎千虎過世,繼承外祖父畫業的小虎,遂過繼到川崎家。小虎轉拜千虎門下的小堀鞆音(1864-1931)為師,並於1905年錄取東京美術學校,五年後順利取得日本畫科的學位。1914年28歲的青年畫家以〈月草〉一作,在文部省美術展覽會(以下簡稱文展)嶄露頭角。經過數年努力,20年代近乎連年入選由文展改制而來的帝國美術院展覽會(以下簡稱帝展)。1925年小虎的創作長才獲得藝界肯定,被推舉為帝展委員,更在1927年被任命作審查員。隨後又受聘日本美術學校、帝國美術學校,擔任教授;1934年成為東京美術學校的講師。(註5)1935年小虎來到臺灣之際,正是他繪畫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
短暫的兩星期
第九回臺展會場訂於臺北的教育會館,待審作品在日本審查員抵臺的那個週末,陸續送達(圖2)。審查員川崎小虎、荒木十畝、臺灣的鄉原古統(1887-1965)好不容易從108件送審的東洋畫中,精挑出35件入選作品。臺展也於一週後成功開幕。(註6)第三展覽室高掛小虎的小品作〈紫蘭與藍鵲〉(圖3),紫蘭的葉片之下立著一隻伏低身驅的藍鵲,專注地仰望遠方。畫家立石鐵臣(1905-1980)這麼形容它:
藝術的香氣輕快地飄進胸內,飽滿的畫面中,藍鵲抬頭的姿態安靜地點出天地之間的生命,顯示凜凜然的氣魄。(註7)
儘管〈紫蘭與藍鵲〉尺幅不大,仍可輕易地窺現川崎小虎深厚的藝術功底。臺展開展不久,藝術家同梅原龍三郎南下嘉義阿里山寫生。11月2日小虎北返,搭乘隔天下午的船班回到日本。(註8)短暫的臺灣之旅為期兩週,這是小虎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來臺,沒有留下多少關於臺灣的記述。然而,我們仍能從他的其他作品,觀察藝術家眼中的殖民地風景,抑或進一步認識〈紫蘭與藍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