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曾以帝展為壯志,卻依父命改從商——背負家族宿命的黃瓊源

撰文│林晏(光棲工作室負責人,藝術文字工作者)

藍田生玉

古云好山可以出好玉,就如良好的家庭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子弟,因此有「藍田生玉」一說,這用來形容黃瓊源是再適合不過。

〈以帝展為目標而學習 入選府展的黃瓊源同學〉,《興南新聞》,第3870號,1941-11-16(3版)。

當第四回府展(1941)公布結果,就讀臺南第二中學校(現今臺南一中)五年級的黃瓊源傳來捷報,以〈教會のある風景〉(教會風景)一作光榮入選,受到校方與師長大力表揚。指導美術的中村操老師,在《興南新聞》受訪時表示:

黃同學這兩年不僅入選了日獨伊親善展覽會,也多次入選臺陽展,自從入選臺陽展後,便開始認真地學習油畫,不斷地進步,因此有了這次的入選……因為對繪畫有興趣而將入選帝展作為目標,幸運的是家人也能理解,本人在繪畫上也十分努力,實現這項目標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可以期待他未來成為業餘畫家進軍日本畫壇(註1)。

「十八歲の美少年入選」,黃瓊源(右)、美術老師中村操(左)與〈教會のある風景〉合影。 《臺南第二中學校第16屆畢業紀念寫真帖》,1942年。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與中村操老師的合照中,黃瓊源左手配戴手錶,足以見得家境富裕。黃瓊源為臺南北門郡知名富商黃木邑之長子,黃木邑畢業於臺南師範學校(現為臺南大學),從商前曾任教職,因此對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視。受到家庭大力栽培,黃瓊源在校期間學科成績優異,甚至當作課後興趣的繪畫美術也全力以赴。

臺南大正町的鳳凰木

黃瓊源尤其喜歡風景畫,在寫生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可以觀察到他以自己擅長的畫種參展,例如入選第五回、第七回(1939、1941)臺陽展西洋畫部的〈教室〉、〈鳳凰木のある館木〉,並以〈教會のある風景〉入選第四回府展,取得階段性的巔峰成就。

黃瓊源,〈教會のある風景〉,1941。 圖片來源:《第四回府展圖錄》
大正町通(今中山路)上的鳳凰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圖片來源:開放博物館,〈臺南大正町通〉,網址: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b715a239c4e0f62e4c281092ea1c17a5(點閱日期:2024-05-31)。

〈教會のある風景〉一作,描繪大正町密密叢叢的鳳凰樹木,這抹紅是眾多老臺南人的共同記憶。穿透樹林落地的光影,替身著淺色短衫與過膝裙的女子指引一條小徑,使她緩緩前往大正町聖堂(現今天主教臺南教區聖母無染原罪堂,又稱中山路天主堂),前往那信仰之地。

戰後的天主教臺南教區聖母無染原罪堂。 圖片來源:天主教台南教區,網址:https://reurl.cc/z1Q9VQ(點閱日期:2024-05-20)。

黃瓊源有著以目標為本的積極性格,他期許自己中學畢業後,以就讀高校文科為志願。說到做到的意志,讓他1943年如願以償,進入靜岡高等學校文科就讀(註2)。藉由前往日本留學之際,也可以繼續學習精進繪畫技巧,以帝展為最高目標前進。

棄畫從商

或許是遵從父親培養下一代接班人的安排,黃瓊源僅在靜岡高等學校修讀一年(註3),便返回臺灣與家人定居臺北金華街,進入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就讀,1950年5月以《合作經濟思想之產生》論文取得學士畢業學位(註4)。

二戰後的臺灣,脫離日本殖民地位,國民政府來臺接管統治,社會動盪,此時期青年學子對於社會時事熱切關心,黃瓊源也不例外。1946年底,臺大日籍德文教授瀧澤壽一在課堂公開侮辱國民政府,學生罷課表示抗議,請求學校改聘。為維護國家尊嚴,陸志鴻校長表示若真有此情事,應立即改聘,並予以法律制裁。此事引起多方關注,也見諸報端。黃瓊源與其他四位臺大學生前往臺灣新生報社,稱瀧澤教授並未侮辱國民政府,且學生亦未罷課要求學校改聘教授,整件事情到最後彷彿烏龍鬧劇,不了了之(註5)。

(左)黃木邑晚年照片。 圖片來源:南師付属の会編,《台南師範付属校二十五年のあゆみ》,台南師範付属の会,1983-11,頁55。 (右)1980年代,黃瓊源擔任百興貿易株式会社代理社長。 圖片來源:日本实業商工社編纂,《日本实業商工信用録 第61版》,日本实業商工社,1986-01,頁1。

黃氏龐大的家族企業跨足日本、中國、臺灣等地,主要經營貿易產業。自1960年代起,黃瓊源旅居日本東京,跟隨父親學習經商,擔任百興貿易株式會社常務一職(註6)。1980年代,黃木邑患腦血栓,體力漸衰,因此百興貿易株式會社社長由長子黃瓊源代之,逐漸接管家族事業(註7)。目前未見黃瓊源有持續作畫的痕跡,這位曾以帝展為壯志,卻依父命改從商的青年,或許跟許多藍田生玉一樣,終將順從為自己安排好的家族宿命。

#名單之後299


註釋

1. 〈以帝展為目標而學習 入選府展的黃瓊源同學〉,《興南新聞》,第3870號,1941-11-16(3版)。

2. 《官報》,第4870號,1943-04-09。

3. 財界評論社編纂,《旧制高等学校物語 [第10]》,財界評論社,1965,頁136。

4. 丸の内名鑑刊行委員会編纂,《丸の内名鑑 1966》,丸の内タイムス社,1965,頁550。

5. 其他四位為林衍堯、蔡來福、蔡戶、黃權世,為與黃瓊源同屆的法律系、經濟系學生。歐素瑛,《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頁139。

6. 產経新聞年鑑局編纂,《產経日本紳士年鑑 第2版》,產経新聞年鑑局,1960,頁261。

7. 日本实業商工社編纂,《日本实業商工信用録 第61版》,日本实業商工社,1986-01,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