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交織在道展與府展的短暫人生:大江正美的北海道風景畫

撰文|劉錡豫(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2021年,我在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經營的《漫遊藝術史》網站上,發表過一篇介紹近代日本「戰歿畫學生」的文章〈他們還來不及成為漫天星河裡的明星:談二戰期間日本的戰歿畫家〉。(註1)

所謂「戰歿畫學生」,此處專指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一介士兵身分前往戰場前線的年輕習畫學生。他們大多尚未畢業,以藝術家的身分正式活動,僅僅只是「手持槍砲向前挺進,在帝國的號召下,成為未曾綻放就被血水打落的櫻花」。

研究過程中,我讀到一本介紹戰歿畫學生故事的書,作者窪島誠一郎成立私人美術館「無言館」,專門收藏這些戰歿畫學生的作品。書中提到了一位名叫「大江正美」的年輕畫家,結合臺灣方面的史料,我對這位早逝的畫家有了基本認識:

大江正美出生於北海道的江別,自幼喪父,母親離他而去,他在姑姑的撫養下一面工作,一面自學繪畫。獨學成才的他,多次入選「北海道美術協會美術展覽會(簡稱北海道美展、道展)」。1940年代,大江正美因「環抱對臺灣風物的憧憬與熱情」前往臺灣,入選1941年的第四回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並且和另一位畫家鶴岡義雄(1917-2007)於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辦畫展。之後,他在從軍前往南洋戰線的途中,不幸感染瘧疾,隨船返回北海道,病死於故鄉的醫院內,英年早逝。(註2)

大江正美照片。 圖片來源:《傷ついた画布の物語 戦没画学生20の肖像》,2008。

這位創作生涯短暫,卻在北海道與臺灣的美術史,同時留下足跡的戰歿畫學生,體現了臺灣美術史豐富而多元面向的歷史內涵。相比僅入選一回的府展,大江正美在「道展」中的成就佔據了他人生更長的時間。如果大江正美的生命就像一道流星,那入選道展的經歷肯定才是他最輝煌的時刻。

究竟「道展」是什麼樣的活動?它與我們熟知的東京「帝展」、臺灣「臺府展」的差異是什麼?或許,遙遠的北海道美術,與臺灣之間的距離,或許比我們所想像的還要近。

三岸好太郎,〈北海道風景(大通公園)〉,1932,第8回道展出品,畫布油彩,日本筑波大學石井コレクション。 圖片來源:石井コレクション,〈三岸好太郎「北海道風景(大通公園)」〉,網址:https://www.geijutsu.tsukuba.ac.jp/ishii/archives/5741(點閱日期:2024-01-18)。

北海道與臺灣的美術

以臺灣為主體的近代東亞美術史書寫,往往將研究的目光放在臺北與上海、東京等,近年則有延伸探討廈門、神戶、大阪等地與臺灣美術史關係的研究出現。

與上述相比,和臺灣相隔數千公里遠的北海道札幌,既非臺灣藝術家頻繁前往的城市,其美術活動相比大城市也沒有那麼活絡。札幌的開發可以追溯到幕末時代,到了明治時代1888年,採洋風建築煉瓦造的北海道廳舊本廳舍落成,象徵日本中央對北海道地區「開拓」的階段性成果。

百年後,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了一幅東方昭然的〈北海道道廳(庁,典藏網站誤植為序)冬景〉。東方昭然本名方昭然,為戰前至戰後初期活躍臺南的西洋畫家,後移居日本。他與大江正美同樣入選1941年的府展。東方昭然,〈北海道道廳冬景〉,1994,紙本水彩,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北海道道序冬景〉,網址:https://www.tfam.museum/Collection/CollectionDetail.aspx?ddlLang=zh-tw&CID=2764(點閱日期:2024-01-18)。

作為鎮守日本帝國疆界的邊境,北海道與臺灣有許多地方存在相似之處,兩地之間也存在遙遠而隱晦的紐帶。就美術方面而言,目前雖未見臺灣藝術家在日治時期前往北海道地區活動的案例,但不少北海道出身的日本人,卻曾因為不同的因素前往臺灣活動,參與了臺灣美術史的進程。

例如曾在宜蘭農林學校(今宜蘭大學)服務的服部正夷(1897-1987),便出生北海道的增毛郡(語源自阿努伊語的マシュケ-有海鷗的地方),畢業於北海道帝國大學(今北海道大學)農學科。1929年來臺,之後輾轉任教宜蘭、基隆、屏東等處,期間出品三次臺展。

戰後,服部正夷來臺受邀來宜蘭大學參訪,期間曾前往陽明山作畫。 圖片來源:國立宜蘭大學,〈日籍教師服部正夷與郭雨新的師生情〉,網址:https://www.niu.edu.tw/p/406-1000-45548,r43.php(點閱日期:2024-01-18)。

實際上,服部正夷在北海道求學時,曾與知名的林學者、藝術家今田敬一(1896-1981)交好,兩人同為北海道帝國大學的學生,參加該校美術部的黑百合會。(註3)服部正夷畢業後離開北海道,而今田敬一則持續活躍於當地畫壇,並參與1925年北海道美術協會的成立,以及同年在札幌中島公園農業館所舉辦的「道展」。(註4) 若說臺府展是戰前日本國境最南端的公募展(對外招募作品、審查的展覽會),道展便是帝國最北端的公募展。差別之處是,臺府展是由政府方扶持、舉辦的展覽會,道展則由北海道重要畫家與新聞社、銀行等團體一同促成、營運,迄今仍在舉辦,已迎來第97回。

道展的網站截圖。 圖片來源:道展,網址:https://doten.jp(點閱日期:2024-01-18)。

如同臺府展以南國畫壇自居,推動臺灣地方色,道展也主張「北方美術的振興」。不同於臺府展由從日本來的審查員主導,道展審查員多為北海道出身,或是曾在此生活的藝術家,其中也不乏來臺活動過的人物。例如曾住在小樽的山崎省三(1896-1945),(註5) 著名臺灣昆蟲學者素木得一(1882-1970)的妹婿上野山清貢(出身旭川,1889-1960),以及擔任過臺府展審查員的山口蓬春(出身松前,1893-1971),都擔任過道展的審查員。

這些在北海道出身的畫家,前往東京中央畫壇活動之餘,同時也擔任故鄉道展的審查員,並且因為不同的契機與臺灣產生聯繫,形成札幌-東京-臺北的縱軸軌跡,而大江正美也依循著此軌跡移動著。

大江正美的道展經歷與現存作品

根據窪島誠一郎的著作,大江正美在1932年以〈大樹と教會〉首次入選第八回道展。翻閱歷年《北海道樺太年鑑》、《北海タイムス年鑑》與《北海道年鑑》等書籍,能夠找到更多紀錄: 1931年以〈花と魚〉入選第一回北海道美術家聯盟展。(註6) 1933年以〈初秋〉入選第九回道展。(註7) 1935年以兩件作品入選第十一回道展(作品名稱不詳)。(註8) 直到1938年第十四回道展入選以後,由於連續入選的緣故,正式取得會友資格。(註9)

雖然這些出現在年鑑裡的作品名稱,大多沒能找到圖片,不過參考日本各地美術館典藏的大江正美作品,我們可以初步掌握他的畫風。

首先是北海道立近代美術館典藏〈札幌風景〉(1934),畫面左側可能是當時札幌的大通郵便局,右側遠方則是札幌的教會樓。這幅作品描繪出札幌市中心「大通」與「創成川通」交會處的景色,主要採用藍紫色、白色、黑色處理畫面,塑造北國城市寒冷的氛圍,和同時代臺展的作品基調明顯不同。

大江正美,〈札幌風景〉,第十回國畫會展,1934,畫布油彩,北海道立近代美術館藏。 圖片來源:北海道立美術館等所蔵作品データベース,〈札幌風景〉,網址:https://artmuseum.pref.hokkaido.lg.jp/database/collection/18076(點閱日期:2024-01-18)。

另一件作品,是大江正美前往南洋戰場從軍,因病返回北海道後,於故鄉醫院去世前完成的遺作〈白い家〉(1943)。雖然畫面整體色調昏暗,但我們仍可辨認畫作中的部分要素:遼闊的藍天、覆蓋白雪的遠山、冬天枯萎的樹叢與灌木等等,很可能是北海道的冬景。藍與白兩色的亮面,搭配暗沉的陰影,加上略顯粗獷的筆觸,與〈札幌風景〉頗為相似。 後來,〈白い家〉由專門收藏戰歿畫學生作品的「無言館」典藏,該館還典藏了另一幅大江正美的人物畫,則帶有立體主義的形式感,可能反映畫家對此風格的探索過程。(註10)

大江正美,〈白い家〉,1943,無言館藏。 圖片來源:《傷ついた画布の物語 戦没画学生20の肖像》,2008。

結語:瓦工場風景

以上幾件大江正美的現存作,雖然都不是入選道展的作品,但仍反映大江1930-40年代,畫業全盛時期的風格。作為年輕的獨學畫家,大江的風景畫反映他對北海道風土特色的感受與觀察,與偏好表現陽光、熱帶植物、閩式建築的臺灣美術不盡相同。

文章的最後,讓我們把目光放到大江正美入選臺灣第四回府展的作品〈瓦工場風景〉,在原作下落不明,缺乏彩色圖片的情況下,我們能從畫作中讀到什麼資訊?

大江正美,〈瓦工場風景〉黑白照片,第四回府展,1941。 圖片來源:《第四回府展圖錄》。

顧名思義,這是描繪煉瓦工廠及其周邊風景的畫作。畫面中的廠房屬於「登り窯」(登窯),透過斜頂與地形差,將燃燒室設於低處,結合熱空氣上升的原理,讓整個窯室能充分加熱,可以一次燒造大量的瓦片。如此構造的窯場,泛見於中國、臺灣與日本。

在大江正美生活的札幌及周遭地區,有著適合煉瓦的黏土,故興設了大量的煉瓦工廠。結合畫中的寒帶冷杉林景觀來看,此作很可能描繪的也是北海道的風景。

位於大江正美故鄉江別附近的野幌煉瓦場。 圖片來源:北海道大学北方資料データベース,〈野幌煉瓦場〉,網址:https://www2.lib.hokudai.ac.jp/cgi-bin/hoppodb/record.cgi?id=0B006040000000000(點閱日期:2024-01-18)。

如果,我們缺乏對作者及其作品的脈絡理解,很可能會誤把這幅入選府展的作品,當成表現臺灣地方色彩或工業景觀的畫作,擅自放進錯誤的脈絡來理解。

實際上,〈瓦工場風景〉可說是大江正美把故鄉風景介紹給臺灣觀眾的作品,不僅體現這位早逝的少年畫家,將短暫生命用來描繪北海道風景的努力,也偶然為戰前北海道與臺灣兩地的美術交流,寫下耐人尋味的註腳。

#名單之後296


註釋

1. 劉錡豫,〈他們還來不及成為漫天星河裡的明星:談二戰期間日本的戰歿畫家〉,漫遊藝術史,網址:https://arthistorystrolls.com/2021/04/30/%E4%BB%96%E5%80%91%E9%82%84%E4%BE%86%E4%B8%8D%E5%8F%8A%E6%88%90%E7%82%BA%E6%BC%AB%E5%A4%A9%E6%98%9F%E6%B2%B3%E8%A3%A1%E7%9A%84%E6%98%8E%E6%98%9F%EF%BC%9A%E8%AB%87%E4%BA%8C%E6%88%B0%E6%9C%9F%E9%96%93/comment-page-1/(點閱日期:2024-01-18)。

2. 上述生平參照窪島誠一郎,《傷ついた画布の物語 戦没画学生20の肖像》,東京:新日本出版社,2008,191-192;〈恤兵献畵油繪展〉,《興南新聞》,1942-03-28(4版)。

3. 蕭亦翔,〈服部正夷〉,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網址:https://taifuten.com/artist/%E6%9C%8D%E9%83%A8%E6%AD%A3%E5%A4%B7/(點閱日期:2024-01-25)。

4. 小樽新聞社,《北海道樺太年鑑 昭和9年版》,小樽:同編者,1938,頁413。

5. 蔡家丘, 〈【不朽的青春】偶然與巧合──談台博館藏山崎省三作品的發現〉,漫遊藝術史,網址:https://arthistorystrolls.com/2020/10/22/%e3%80%90%e4%b8%8d%e6%9c%bd%e7%9a%84%e9%9d%92%e6%98%a5%e3%80%91%e5%81%b6%e7%84%b6%e8%88%87%e5%b7%a7%e5%90%88%e2%94%80%e2%94%80%e8%ab%87%e5%8f%b0%e5%8d%9a%e9%a4%a8%e8%97%8f%e5%b1%b1%e5%b4%8e%e7%9c%81/(點閱日期:2023-12-20)。

6. 北海出版社,《北海道年鑑 昭和七年》,札幌:同編者,1932,頁391-392。

7. 小樽新聞社,《北海道樺太年鑑 昭和9年版》,頁414。

8. 小樽新聞社,《北海道樺太年鑑 昭和11年版》,小樽:同編者,1935,頁403。

9. 北海タイムス社編,《北海タイムス年鑑 昭和14年度版》,札幌:同編者,1938,頁510-511。

10. 戦没画学生慰霊美術館無言館遺された絵画展,網址:http://event.hokkaido-np.co.jp/mugonkan(點閱日期:202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