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錡豫(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大江正美 入選 府展第4回
2021年,我在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經營的《漫遊藝術史》網站上,發表過一篇介紹近代日本「戰歿畫學生」的文章〈他們還來不及成為漫天星河裡的明星:談二戰期間日本的戰歿畫家〉。(註1)
所謂「戰歿畫學生」,此處專指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一介士兵身分前往戰場前線的年輕習畫學生。他們大多尚未畢業,以藝術家的身分正式活動,僅僅只是「手持槍砲向前挺進,在帝國的號召下,成為未曾綻放就被血水打落的櫻花」。
研究過程中,我讀到一本介紹戰歿畫學生故事的書,作者窪島誠一郎成立私人美術館「無言館」,專門收藏這些戰歿畫學生的作品。書中提到了一位名叫「大江正美」的年輕畫家,結合臺灣方面的史料,我對這位早逝的畫家有了基本認識:
大江正美出生於北海道的江別,自幼喪父,母親離他而去,他在姑姑的撫養下一面工作,一面自學繪畫。獨學成才的他,多次入選「北海道美術協會美術展覽會(簡稱北海道美展、道展)」。1940年代,大江正美因「環抱對臺灣風物的憧憬與熱情」前往臺灣,入選1941年的第四回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並且和另一位畫家鶴岡義雄(1917-2007)於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辦畫展。之後,他在從軍前往南洋戰線的途中,不幸感染瘧疾,隨船返回北海道,病死於故鄉的醫院內,英年早逝。(註2)
這位創作生涯短暫,卻在北海道與臺灣的美術史,同時留下足跡的戰歿畫學生,體現了臺灣美術史豐富而多元面向的歷史內涵。相比僅入選一回的府展,大江正美在「道展」中的成就佔據了他人生更長的時間。如果大江正美的生命就像一道流星,那入選道展的經歷肯定才是他最輝煌的時刻。
究竟「道展」是什麼樣的活動?它與我們熟知的東京「帝展」、臺灣「臺府展」的差異是什麼?或許,遙遠的北海道美術,與臺灣之間的距離,或許比我們所想像的還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