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蕭亦翔(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菅良夫 入選 府展第5-6回
我會活著回來,到時候我們一起到東京美校習畫。雖然這些話語並未實現,卻仍彷如昨日一般縈繞耳邊。黎明前要向巴士海峽出航,這是最後的訣別了。不願相信你就此消失在巴士海峽。而我持續地祈禱著,希望現在你仍在世界上的某處。
S君(蕭如松),〈菅良夫君バシー海峽に逝く〉(註1)
菅良夫與摯友蕭如松告別約莫五十年後,蕭如松在同窗會誌《南十字星》中,寫下了這段緬懷好友的文字。如同眾多二戰時期一去不返的兵士,菅良夫沒能再有機會實現他的諾言。而現今,也只能從史料以及回憶錄中留下的隻字片語,了解這位懷抱著畫家夢的早逝畫家。
從現有史料推測,約莫1920年前後出生的菅良夫,其父親可能是從事大工業(建築業)的菅民吉。(註2)小學校時代,菅良夫進入臺北市壽小學校(現 臺北市西門國小)就讀。1933年3月,於日本東京上野公園舉辦「萬國婦人孩童博覽會(万国婦人子供博覧会)」,其中由各日本各地方教育局成立審查委員會,選出優秀的孩童作品。當時就讀壽小學校四年級的菅良夫,在臺灣地區的作品選拔中,與其他兩位孩童並列「二等獎」。同時在入選名單中,還可見當時就讀三高女四年級黃早早的作品獲得「三等獎」。(註3)從年僅十歲的菅良夫入選一事來看,他不僅自幼便對於繪畫充滿熱誠,亦懷有相當高的美術天賦。
自壽小學校畢業之後,菅良夫進入臺北一中(現 臺北市立建國中學)就讀。被編入一年丙組的菅良夫,由臺北帝大文政學部畢業的椎名力之助擔任班級導師。(註4)也因為就讀臺北一中,菅良夫有了直接受教於鹽月桃甫的機會。臺北一中一星期有一次的圖畫課,不過當時鹽月桃甫身兼多職,部分時間無法親自到課,但學生對於其指導仍印象深刻。在繪畫課程中,曾有戶外的寫生,鹽月桃甫也會對學生作品給予單獨的評論和指導。(註5)
同為熱愛繪畫之故,菅良夫認識了同屆乙組的臺籍學生蕭如松,並鼓勵蕭如松持續作畫。在菅良夫的鼓勵之下,蕭如松特別商請鹽月桃甫於課堂外安排時間,向鹽月請益。雖然只接受了兩次課外指導,但對於蕭如松日後繪畫之路影響深遠。(註6)或許是授課時數較短,也可能臺北一中並未如臺北高校,有由鹽月桃甫主導的美術部,目前尚不見臺北一中時期菅良夫的作品,亦沒有參加展覽入選之記錄。
另外,由於臺北一中規定全部學生都必須加入社團,在未有美術部的情況下,菅良夫選擇加入「庭球部(網球部)」。除了熱愛繪畫之外,菅良夫也積極投入社團的訓練,總是與同學松永富雄在庭球部練習至天色已晚。兩人亦曾在比賽後一同出遊。(註7)而在1938年,臺北一中庭球部拿下了臺北州大會的優勝,菅良夫與庭球部的部員也一同於網球場上合影留念。(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