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德合(臺南應用科大美術系講師,藝術創作者)
黃早早 入選 臺展第7-10回
根據藝術史學者賴明珠研究,日治時期共有21位臺灣女性畫家曾在臺展、府展入選,其中11位是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以下簡稱第三高女)畢業校友,黃早早(1915-1999)、黃新樓(1921-?)姊妹便是其二。
黃早早生長於臺北樹林書香世家,她因出生比預產期早,祖父為她命名「早早」。祖父黃純青博學多才、漢學造詣精湛,曾出任樹林區長、鶯歌庄長等多項公職;父親黃逢時是家中長子,公學校畢業即從商,經營樹林紅酒株式會社致富,中年後成為備受尊重的神職工作者;三叔黃得時畢業於臺北帝國大學,是知名文學作家、臺灣大學教授,與黃早早僅相差六歲,黃家姊妹自然受其薰陶。由於父執輩均具開明思想,兩姊妹自幼跟隨祖父學習漢學經典,及長即開始接受新式教育,在重男輕女的年代實為難得。
小學畢業後,黃早早考入第三高女,美術老師就是擔任臺展東洋畫部審查委員的鄉原古統。鄉原古統強調自然觀察及寫生,她回憶起古統的教學,第一次上課是要大家到戶外去描繪一片葉子,每當遇到瓶頸時,老師的建議是「出外去寫生!」(註1)可見古統對寫生的重視,而這也成了黃早早一生主要的創作主題——花卉及植物寫生。黃早早1933年自第三高女畢業,又續讀該校補習科一年,就學期間以〈朝顏〉(圖1)首度入選臺展,畫作以牽牛花為主,日日春花為輔,花、葉和攀緣而上的莖蔓,構成極具律動美感的畫面,顯現畫家細膩的寫生觀察和擅於經營畫面的能力。
從第三高女補習科畢業後,黃早早開始跟隨郭雪湖習畫,直到1937年結婚為止。期間她再以〈射干〉、〈林投〉、〈絲瓜〉入選第八至十回臺展。綜合幾件入選臺展的作品,黃早早似乎特別偏好描繪植物莖葉的柔韌線條,筆下植物總是生氣勃勃、有著強烈動感。〈射干〉(圖2)畫中滿布綠色曲線的莖葉,雖是細膩工筆的描繪,卻有著如行草書法般的流暢筆意,植株由左下向右上生長,枝末點綴數朵如蝴蝶飛舞的橘紅色花朵,紅綠對映成趣。此畫構圖四邊皆溢出畫面,是少見的構圖方式,不知是她刻意求新或指導師長授意裁切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