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錡豫(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本多早苗 入選 府展第2回
短短一個標題,卻出現了五個地方,之所以決定如此異質的題目,是為了表現這次所介紹的臺府展藝術家,豐富的跨境移動經驗。
從最冷零下四十度的哈爾濱,到夏天高達三十八度高溫的泰國,一百年前沒有高速鐵路、大型客機,這位本多早苗(1891-?)基於什麼樣原因與目的從事旅行?而臺灣,又在旅途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註1)
日治時期臺灣的哈爾濱風景畫
留給我們有關本多早苗早期師承學習的史料並不多,翻閱報紙,有「日本洋畫界重鎮中川八郎的高徒」、「長期接受哈爾濱俄國畫家Гущин(古辛,Gushchin)與Бакумов(巴庫莫夫,Bakumov)指導」、「曾在俄都莫斯科師事Александр(亞歷山德維夫,Alexandrov)」等說法。(註2)
中川八郎(1877-1922)是明治時代就已活躍的西洋畫家,他早年前往美國遊歷,與印第安那州的風景畫家斯蒂爾(Theodore Clement Steele, 1847-1926)交友,也曾為雜誌撰寫關於中國山東的遊記。至於古辛、巴庫莫夫、亞歷山德維夫等人名,從時間、地點來考慮,筆者傾向這些是1910-20年代在中國東北城市哈爾濱活動的俄羅斯藝術家,而非莫斯科。
哈爾濱地處清帝國與沙皇俄國的交界,清末開始有俄羅斯人移居,再加上共產革命的影響,大量俄羅斯人避難於此,使得此地成為不同文化交融的城市,中式建築、歐洲銀行建築與東正教教堂林立。從美術史的角度來考慮,有別於上海、廣州等城市受西方傳教士、博物學者的影響,哈爾濱則是透過來此定居的俄羅斯藝術家開設畫室、舉辦畫展,引進西洋美術,可見所謂多線同時發展、交融的「中國近現代藝術」面貌。(註3)
直到1930年代滿洲國成立以前,哈爾濱的日本人數量並不多。日本外務省統計,日本人在此從事藝術活動的不到十人,本多早苗可能是其中一位,不過根據哈埠日本人的報紙《哈爾賓通信》,可以看到前述如亞歷山德維夫、古辛等畫家從事藝術活動、舉辦畫展的報導,仍可見日僑社群對當地俄羅斯藝術圈的留意。(註4)
大約在1920年代,本多早苗繞道中國與朝鮮半島,於1926年來到臺灣舉辦畫展,報紙對此有多篇報導。展覽中本多早苗除了帶來描繪蘇州、平壤的風景畫,還有一幅〈スンガリーの冬〉,スンガリー即松花江,是日語對滿洲話、俄語的音譯,意思是天河。松花江流經哈爾濱,以該條河為主題的風景畫,時常出現在哈爾濱俄人的畫作中,加深本多早苗與哈爾濱俄羅斯美術之間的關係。雖然如今只留下文字訊息,但〈スンガリーの冬〉可能是最早在臺灣被展出的哈爾濱風景畫,比1927年楊三郎前往哈爾濱旅行後所畫的〈復活祭の頃〉(第一回臺展入選)與〈哈爾濱〉(1929)還早。(註5)
入選府展與獨立展的泰國圖像
本多早苗與臺灣的關係,不只是1926年來臺展出哈爾濱的風景畫,時間先快轉到1939年,這年是第二回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其中一幅入選作品〈シヤムの娘達〉(暹羅姑娘),是臺府展中少見的泰國題材,描繪身穿泰國傳統服飾的少女與孩童,帶有濃厚的異國情調,作者正是再度來臺的本多早苗。
暹羅是泰國的古名。本多早苗創作〈シヤムの娘達〉的理由,是因為他在1938年與妻子八重子前往東南亞遊歷,接連造訪越南、新加坡、泰國曼谷、印尼爪哇等地舉辦畫展。根據新加坡日語報紙《南洋日日新聞》報導,本多早苗隸屬1919年成立的「橫濱美術協會」,他在新加坡除了展出遊歷越南的風景畫以外,還描繪了當地東陵(Tanglin)日本人高爾夫球場俱樂部的風光。(註6)
東陵俱樂部靠近現在的新加坡植物園,是當時新加坡日僑從事藝術活動的中心,本多曾數次在此舉辦個展,以及和另一位在東南亞活動的臺府展畫家——明石哲三(1906-1973)多次舉辦聯展。有關明石哲三的故事,我們之後再做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