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子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
謝寶治 入選 臺展第4-6回
在一個炙熱的週末午前,離雙溪車站不遠的街上,筆者生澀的開口探詢:「您好,拍謝打擾,請問您知不知道這邊以前有一間齒科?以前這條街上有一間齒科,姓曾,曾齒科的太太叫謝寶治,謝寶治曾經在日本時期畫畫有得獎」。
謝寶治,曾入選臺展第四至六回的女性畫家。目前對其生平有限,只知是臺北人,為第三高等女學校第五屆畢業生,(註1)三女高時期對繪畫便有興趣,也擅長花鳥畫。(註2)1928年畢業,旋任職臺北州新莊第一公學校、新莊公學校(今新莊國小)(註3)的代用老師(註4)直至1933年。謝寶治入選的三件臺展作品,皆創作於三女高畢業後,擔任教職時期。
1930年第一次入選臺展,謝寶治接受採訪說三女高畢業後,忙於教職工作,〈淡味〉是8月有構想,9月開始動筆,沒想到入選臺展,自認為是一件不成熟的作品。(註5)
〈淡味〉以一顆葫蘆型的蒲瓜為中心,層層渲染出蒲瓜表皮的瓜紋,蜿蜒的藤蔓、葉與花朵延伸至左前下角與右後方。蒲瓜前放置兩根香蕉,另有五顆石榴,將其擺置於瓜前、瓜後及左側,雖似不經意地擺放,但平衡畫作重心。
「這個臉型有像!他們夫妻為人很好,客客氣氣,謝寶治曾經跟我說,她讀第三高女的時候,連蛋要怎麼打都不會,她很會畫畫有聽過得過獎,畫的都是一些花花草草,她在的話也好幾百歲了。他們後來搬離這邊,很久了,已經五六十年前了。」原在屋內婦人聽見外面動靜出來打聽,這樣述說著。
兩年後,《臺日畫報》刊載一張照片,佇立於「題未定」畫前左側的謝寶治,穿著類水手服的服裝,(註6)兩手各戴一枚戒指,桌上擺放膠彩畫具。這幅「題未定」的畫作,一個月後於臺展展出時,命名為「涼味」。
〈涼味〉將場景移至戶外的井字型藤架上,將描繪對象集中在畫面左斜方,呈現對角式構圖。畫中五個瓜果大小各異,花朵、葉子參雜其間,錯縱的瓜藤,瓜瓞綿綿而繁盛。
與1930年〈淡味〉相比,〈淡味〉在葉面、藤蔓、香蕉都能見到利用深淺營造出立體感,但兩年後的〈涼味〉更多強調輪廓,尤體現在葉片上,清楚可見不同的表現手法,兩種方式都細膩呈現,皆能見到由鄉原古統指導第三高等女校以寫生、觀察自然的基礎。(註7)
無獨有偶,1942年第五回府展郭雪湖也以「涼味」為題,表現題材為絲瓜,構圖由竹藤架橫貫畫面,中心為一條絲瓜與葉。兩位畫家對於「涼味」的不同詮釋,也或許印證同受過鄉原古統指導,但對於自然的觀察,有不同的呈現和著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