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邱璿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
陳永森 入選 臺展第6、9回;府展第3-5回
特選及二千六百年賞 府展第3回
特選 府展第5回
不論在個人照或群體照中(圖1、圖2),陳永森(1913-1997)常露出燦爛的笑容。筆者曾聽人說,能夠時常展現笑容,絕對是位自信滿滿且勇於闖蕩的人物。我想,陳永森的創作歷程即是最佳寫照。
陳永森最廣為人知的即是他在膠彩畫上的成就,從年少時期至近花甲之年,皆是大小競賽中的常勝軍,而這都要歸因於他渴求在藝術領域能不斷精進的意志,以及在創作之路上付諸行動的堅持。
「畫畫應該一天有一天的成績,一天有一天的生命,否則就是一個落伍的畫家。」(註1)
在陳永森的創作理念中,畫家只有不斷的精進,才不會淪於墨守成規與故步自封。(註2)陳永森出生於臺南,父親陳瑞寶是當地知名的佛像雕刻家,因此陳永森在小時候,對於美術造型的掌握就有極高的領悟力。(註3)
陳永森的美術啟蒙於臺南私立長老教中學的廖繼春,膠彩畫則師承「靜山畫室」的黃靜山。日治時期自日本傳入的現代美術創作觀念與油彩、膠彩等新媒材,為臺灣藝術帶入新氣象。1927年,臺灣總督府為了體現社會教育與臺灣地方色彩,並藉以作為殖民政績,籌辦「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註4)臺展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成為了臺灣青年藝術家追求理想的最高殿堂,(註5)美術也藉此得以蓬勃熱鬧起來。
1932年,年僅19歲的陳永森以膠彩作品〈清妍〉(圖3)初次入選臺展。〈清妍〉描繪出臺灣中南部常見的太陽花,展現南國特有的地方色彩。(註6)他的作品風格承襲了黃靜山的寫實筆法,將島嶼植物描繪得栩栩如生。鷗亭生在〈第六回臺展之印象〉中評述到:
臺展的東洋畫每年都以穩健的腳步向前邁進,令人感到相當欣慰。特別是臺灣畫家,其突飛猛進之狀況,是臺展東洋畫類的一大特點。……臺展東洋畫中具有臺灣色彩的作品確實相當搶眼……好好培育這棵珍貴的幼苗,並使之持續成長。(註7)
給予陳永森及其他臺灣藝術家們相當的鼓勵與肯定。縱使如此,陳永森追求美術的堅定意志,沒有使他滿足於現狀,隔年即前赴日本,持續深造。
1933年,陳永森考進了日本美術學校的日本畫科,由於父母親在幼年時離世,沒有家庭後援的他,無法像其他留學生一樣有能力負擔在日費用,所以在上課之餘,陳永森還需要打零工來賺取學費。雖然他的留學背景相對艱苦,但成績卻沒有受到影響,是老師與同學口中的「鬼才」,(註8)展現了陳永森竭力學習的態度。從日本美術學校畢業後,隨即考入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陳永森跨足到全新領域深入學習。(註9)
陳永森赴日後,在臺展與府展中四次獲得肯定。臺展第九回入選的〈清澄〉(圖4),描繪東京隅田川的鐵橋,(註10)宏偉的現代造型,再現當時代的進步象徵。時隔五年後,以籠中鳥為主題的〈山の鳥屋〉(山中鳥屋)(圖5),獲得府展特選及二千六百年賞;畫中小屋內充滿了生活物件,架上有畚箕、甕與食物籃等,(註11)似擷取家中角落般的描繪,不僅體現常民生活,也如同身臨其境駐足在前。
翌年,入選府展第四回的〈朝の光〉(晨光)(圖6),採用與前一年相似的題材,這幅畫特寫枝幹上的鳥兒,或在外頭飛翔,或在籠中觀望,充滿早晨的祥和與朝氣。到了第五回府展,獲得特選的〈村童と山羊〉(村童與山羊)(圖7),則是呈現男孩與山羊之間的互動;畫中可見身穿燈籠褲的男孩,雙手捧著玉米,引來前方兩隻山羊努力伸長脖子舔食,生動刻畫人與動物間的情誼。(註12)在官展選件標準中,東洋畫以風景畫、花鳥畜獸為大宗,(註13)透過這四件作品,可以見得陳永森不僅依循官展中的客觀寫實風格,同時也專注在日本地方上的題材。
除了參展作品,他還同時進行不同風格的實驗與創新,像〈繁華圖〉(圖8)是以工筆完成的山水畫,皴筆的減少、強烈的裝飾性與濃厚的設色,是陳永森少見的繪畫風格。(註14)此外,陳永森也有運用不同媒材的作品,例如象徵吉祥如意的〈三鳳比美〉(圖9),(註15)是筆觸粗曠、色彩交疊的粉彩畫,可見陳永森不只在膠彩領域精進,也嘗試其他風格與媒材的可能。
二戰後,延續帝展與新文展的日本美術展覽會(簡稱日展),於1946年在眾人期盼中開幕。此時的陳永森仍繼續留在日本奮鬥,將作品投入日展當中,不僅屢獲佳績,更是兩度獲得日展「白壽賞」,是第一位榮獲的外國畫家。(註16)他曾說:「藝術是無止境的,絕不可停頓,而來自滿足。」(註17)中年直至晚年,陳永森的創作未曾停歇,致力將東西方藝術的概念融合在膠彩畫中,創造出陳永森獨特的個人風格。
#名單之後244
註釋
1. 鄭獲義,《臺灣出身的陳永森在日本畫壇之奮鬥史》,高雄:鄭獲義出版,1987,頁21。
2. 同上註,頁10。
3. 王麗玲,《陳永森膠彩畫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8,頁12。
4. 臺展分為西洋畫部與東洋畫部,東洋畫部包含了日本人稱「南畫」的水墨畫,與材質為膠彩的「日本畫」,對當時的臺灣人而言,膠彩是全新的媒材。參考資料: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臺灣美術史綱》,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頁246-247。
5. 同上註,頁241。
6. 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劉錡豫〈清妍〉。網址:https://taifuten.com/oblect/%e6%b8%85%e5%a6%8d/#squelch-taas-toggle-shortcode-content-2(點閱日期:2023-01-31)。
7. 鷗亭生,〈第六回臺展之印象〉。收錄於顏娟英編,《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頁216-217。
8. 鄭獲義,《臺灣出身的陳永森在日本畫壇之奮鬥史》,頁16。
9. 雖然在中學有接觸到油畫,但還並未受過正規學校的訓練。
10. 劉學穎,《日治時代臺灣美術史系統源流》,臺北:南天書局,2011,頁28。
11. 賴明珠,《清妍.鶴苑.陳永森》,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22,頁28。
12. 同上註,頁31。
13. 創價學會藝文中心執行委員會,《日治時期臺灣官辦美展(1927-1943)圖錄與論文集》,臺北:勤宣文教基金會,2010,頁140。
14. 賴明珠,《清妍.鶴苑.陳永森》,頁77。
15. 同上註,頁114。
16. 同註14,頁36-37。
17. 鄭獲義,《臺灣出身的陳永森在日本畫壇之奮鬥史》,頁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