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子恩(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
上山春平 入選 府展第1-2回
臺灣師範大學將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視為前身,在2022年的臺師大百年校慶,推出許多慶祝臺北高校百週年的活動,如:「舊制臺北高校100週年紀念論壇」、出版以臺北高校為背景的兩本漫畫:《芭蕉的芽》、《蕉兵戰時記》等。
這間座落在臺灣師範大學校本部的臺北高校,以自由、自治校風聞名,培育數名在國際間不同領域的佼佼者。其中一位為日本哲學家、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曾任京都國立博物館館長、京都市立藝術大學學長的上山春平(1921-2012)。這位看似與美術無關的學者,他與臺灣美術史交會點,正是在臺北高校時期。1937年7月,由北一中考進臺北高校高等科(註1),為臺北高校第14屆文甲生,即第一外語為英語,第二外語為德文的文科生。
契機:1938年臺高美術部習作展
「昭和十三年度高等科學友會各部長幹事及生徒委員」
美術部部長:鹽月講師,生徒委員:一文甲上山春平、一理甲望月昭。(註2)
1938年10月2日,《臺灣日日新報》刊載上山春平於10月1-2日臺高美術部習作展展出的〈アーチのある庭〉(有拱門的庭園)。(註3)畫面以右方墊高地基的建築為主題,上層繪製四個圓拱門與欄杆,下層簡略線條似乎暗示外牆為磚造,建築左方安排另一棟為方形窗的建築,使畫面有平衡感,前景描繪高低不同樹種以及一條蜿蜒河流的戶外庭園。
在1970年〈美術部座談會〉,根據第14屆文甲生臺高校友田邊俊夫(註4)回想,上山春平住淡水,題材皆為淡水,有件作品在四號畫布描繪從聖多明哥城(紅毛城)俯視下方砲台,向下彎延的斜坡石道,路盡頭的門被描繪成淡白色。(註5)目前雖不知田邊俊夫所回憶的作品為何,觀看〈アーチのある庭〉(有拱門的庭園)時,總不禁讓人聯想到現今淡水所留下的古蹟。
習作展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上山春平的〈秋面〉入選了第一回府展!
接受《臺灣日日新報》的訪問,上山春平提到,從去年七月開始構思,在習作展後,受前輩們啟發,在放學後的五天完成這件作品。(註6)〈秋面〉描繪大屯山,山腳下為梯田、紫雲英田,為了繪製豐富畫面,上山氏將各式各樣顏料置於畫布上,他的畫用色豐富,有梅原龍三郎一派的畫風(註7)。儘管現在僅存黑白圖片,但從畫面中能透過上山氏活潑筆觸,想像秋色的大屯山景緻。
騷動的〈石疊〉
1939年,上山春平再以〈石疊〉入選第二回府展,〈石疊〉以單點透視,畫面中間下方為階梯,階梯消失點為房舍,在階梯右側有弧形的牆與彷彿傾斜的垛口,牆外有棟房舍,階梯左側由近至遠依序安排三棵樹。扭動的筆觸,階梯宛若河流,左方樹木戲劇性的短筆觸,使得畫面有流動、風動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