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菲律賓群島戰役中歸來的士兵:石原紫山

圖/鄭辰穎

撰文|王丹檥(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

石原紫山 入選 臺展第8回、府展第1、3回
特選、總督賞 府展第6回

石原紫山(1905-1978)畢業於京都市立美術專門學校,畢業後在日本先後任職書店設計師與女子學校擔任繪畫老師,亦任鹿兒島南國美術展、九州美術展審查員,之後才到臺灣。在臺期間,他既從事繪製教科書、研究論文插圖的工作,又參與臺灣美術展覽會,並於臺展第8回到府展第6回之間入選4次。太平洋戰爭期間,石原紫山以從軍畫家的身分被徵招到菲律賓前線,回臺後,以〈「タルラツク」の避難民(比島作戰從軍紀念)〉((達魯拉克的難民)比島作戰從軍紀念),以下簡稱〈比島〉)(圖1)參展府展第6回,並榮獲特選、總督賞。戰後回到日本出品南畫院展和南日本美術展,並擔任南日本美術展審査員和鹿兒島縣美術協會運營委員,最終於 1978 年去世,享年 73 歲。(註1)

圖1. 石原紫山,〈「タルラツク」の避難民(比島作戰從軍紀念)〉((達魯拉克的難民)比島作戰從軍紀念),膠彩、紙,1943,178 × 75.7 cm,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圖片來源: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1937年中日開戰後,府展作為日本總督府官方美術宣傳工具,影響著畫壇邁向創作戰爭色彩的作品,更有畫家步入戰區進行「軍事記錄」的繪製,1940年東洋畫畫家宮田彌太朗在評論東洋畫時,便發現戰時體制正逐漸控制府展作品趨向戰爭題材的走向。(註2)還有1943年東門山人發表於《臺灣美術》的〈時局認識と作品價值〉(時局認識和作品價值)明確提及戰爭下府展展出作品之題材與時局的關係:

這是一個非常振奮人心的發展,因為參與府展的每一位藝術家都深刻認識到戰爭期間的現狀,並希望通過他們的作品為國家做一些事情,或者簡單地說,他們希望幫助國家。(註3)

日本總督府一方面利用府展宣揚,另一方面主張透過舉辦「獻納畫」來達成彩管報國的目標,如臺灣邦畫聯盟在1941年1月24日的發會式齊聚日本畫家以「戰爭」為主題作畫來宣傳彩管報國,藉此影響人民對戰爭的觀感,參與名單中除了石原名字列在其中,還有木下靜涯、井上一松等在臺知名東洋畫家。(註4)

1941年處於日本太平洋地區擴張之路的菲律賓成為戰爭的目標,當時石原遠赴菲律賓的戰爭現場,回臺後即投入繪製戰爭紀錄畫。在以〈比島〉榮獲特選後他接受《臺灣美術》的訪談,指出因服兵役和教育徵召,曾使他暫停參展,直到1943年8月中旬他從菲律賓回到臺灣,才再度思考參展可能。(註5)此時離送件僅有兩個月作畫時間,可想見他幾乎是將記憶猶新的戰爭場面入畫。雖然〈比島〉為彩管報國的戰爭畫,石原卻選擇戰爭中的難民為題,不同於當時其他畫家偏向使用「軍人」、「槍枝」等較為鮮明的戰爭元素,如秋山春水的〈大陸と兵隊〉(大陸與兵隊)(圖2)、以士兵為題的陳敬輝〈尾錠〉(扣子)(圖3)以及榮獲府展第6回特選的陳永堯〈小さき軍使〉(軍差鴿子)(圖4)。

圖2. 秋山春水,〈大陸と兵隊〉(大陸與兵隊)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第一回府展圖錄》,臺北:臺灣總督府,1939
圖3. 陳敬輝,〈尾錠〉(扣子)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第五回府展圖錄》,臺北:臺灣總督府,1943
圖4. 陳永堯,〈小さき軍使〉(軍差鴿子)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第六回府展圖錄》,臺北:臺灣總督府,1944

此外,針對戰爭畫的題材,他表示:

「過去以來由日本畫大家發表的戰爭畫總是缺乏寫實、過於單調,看起來份量不足的感覺。如果是花鳥山水畫還情有可原,但若是戰爭畫,總覺得也是受制於西洋畫。所以假使一流的畫家因此畏懼降低自身繪畫的位階,或是對創作上的改變敬而遠之,那麼我們這些地位較低的畫家(褌かつぎ),便想試著畫出一幅具有戰爭畫風的作品」(註6)

我們可以理解石原試圖翻轉戰爭畫題材的企圖,對以往戰爭畫的失望使他決定另闢蹊徑而創作出〈比島〉。(註7)

〈比島〉畫中用可可樹、扶桑花叢等熱帶植物圍出主題的框架,畫面中央站著手抱嬰孩的哺乳婦女,左邊是側躺在行李堆上的女子,往右另有四位或坐或立的難民。他說明畫中人物布局:「我製作時的重點所在,只是想盡可能如實地描繪,將當時土著人民的氣息氛圍,越多越好地表現出來。」(註8)不同於一般的戰爭宣傳畫,石原選擇無法上場打仗的婦女與小孩,展現對難民的關懷與同情,畫面中央的母子讓人聯想到聖母哺乳(Nursing Madonna),除了顯示受到西洋繪畫母題的影響,鮮艷的對比色彩更使畫面表現出既靜謐又活潑的視覺空間。宮田彌太朗更讚賞石原的戰爭畫:「這是由一位從菲律賓群島戰役中歸來的士兵所寫,畫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而且畫得很好!」 可見當時對〈比島〉的極高評價。

畫家透過難民題材的選擇,隱喻戰爭所帶來的傷痛,與其他畫家將戰爭畫視為宣傳政治型態的差異,讓人意識到石原紫山〈比島〉的特殊性。

#名單之後219


註釋

1. UAG美術家研究所,〈石原紫山〉,《小松甲川ら鹿児島の初期日本画家》,網址:https://yuagariart.com/uag/kagoshima29/(閱覽日期:2022-06-06)、〈初入選の人人… よころびを語る〉,《臺灣日日新報》,1934-10-23(夕刊2版)。

2. 宮田彌太朗,〈第三回府展評 東洋畵感〉,《臺灣教育》,第461號,(臺北:1940-12),頁114-116。

3. 東門山人,〈時局認識と作品價值〉,《臺灣美術》,第2號,(臺北:1943-12),頁13。(此段中譯,經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潘亮文教授指正,作者誠摯感謝!)

4. 〈我等まだ若し彩管の報國へ誓も固き臺灣邦畫聯盟〉,《臺灣日日新報》,1941-01-25(日刊3版)。

5. 石原紫山,〈「ダルラツクの避難民に就いて〉,《臺灣美術》,第2號,(臺北:1943-12),頁16。(此段中譯,經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潘亮文教授指正,作者誠摯感謝!)

6. 同上註。

7. 黃琪惠,《戰爭與美術──日治末期台灣的美術活動與繪畫風格(1937.7-1945.8)》,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頁26-27。

8. 同上註。

推薦閱讀

相關貼文